在类似剧本杀等游戏中,人们可以安全而尽情地释放自己“说谎”的本能。

在类似剧本杀等游戏中,人们可以安全而尽情地释放自己“说谎”的本能。

游戏开始后,玩家迅速熟悉剧情,在这个过程中,还能获得满足感、成就感等社交快感。

通过角色扮演引发“自我认同效应”,从而实现人格成长。

脚本杀人和所有我们熟悉的“杀人”游戏一样,充满了谎言和套路。如果你想赢,你必须能编一套像样的谎言。在多人互动的情况下,自己吹牛撒谎是没用的。你也应该能够真实而成功地撒谎。那为什么有了“谎言”的元素,杀人游戏变得如此吸引人呢?这是因为“谎言”是人性的底层元素,具有进化意义。

图虫创意

早在人类生存资源极其有限的古代,自然环境和群体社会环境就极其残酷。怎么才能活下来?当然,你得用撒谎这个技巧!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灵长类动物学家理查德·伯恩(Richard Byrne)曾经发现,有些猴子和猩猩完全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欺骗对方。比如,为了避免激怒最强大的领导,雄性猩猩会偷偷和雌性猩猩交配;有些猴子会假装对食物不感兴趣,以此来误导其他猴子,从而出其不意地偷吃食物。

猴子和人一样互相欺骗。不仅大人,小孩也是好骗子。获得“菠萝科学奖”心理学奖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对1200名2-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研究,发现2%的两岁儿童已经学会说谎,50%的三岁儿童不诚实,四岁时作弊的比例高达近90%。年龄越大,说谎的比例越高。到了12岁,几乎每个孩子都会说谎,甚至得出“说谎早的孩子更聪明”的结论。

图虫创意

由此可见,剧本杀等互动游戏之所以极受欢迎,是因为它们能充分释放人类的“说谎”本能,触及人性的底层动机,让玩家在安全的环境中享受“说谎”的乐趣。

02

社交神器遭遇“有趣群体”

剧本杀也天然具有社交属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剧本杀”可以让陌生人很快熟悉起来。在社会学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做“兴趣群”,顾名思义,是指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的人。剧本杀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人际场。一旦进入这个游戏,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意味着你要经历一个同时空的故事。即使是“拼车”的陌生人,也会很快被群体氛围所取代,这对增进关系的深度很有帮助。

图虫创意

此外,剧本杀人游戏可以制造两种独特的亲密情感——快乐的尴尬和Vicariouspride。开心和尴尬是通过互相调侃和开玩笑来加强彼此之间的积极感情。其实说白了就是大家互相损或者善意黑别人。我们说,“爱之深,自然黑”。如果我们一直对彼此彬彬有礼,会让人觉得很不一样。只有我们有一定的友谊才会发生。在剧本杀的复盘阶段,大家难免会互相吐槽,但这些话不会影响大家的感情。

间接自豪是通过指导和帮助他人,使他人获得成功,从而增强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剧本杀中,资深玩家喜欢“传帮带”,往往会指导经验比自己少的伙伴,帮助他们快速熟悉游戏技巧,并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图虫创意

03

在假戏中利用“摆姿势效应”

剧本杀的魅力还体现在让玩家扮演特定的角色,给他们新鲜的生活体验。玩家参与游戏后,通过获得不同的角色,在剧本中扮演富翁、侦探、英雄等角色,而这些体验在现实中很难获得。剧本杀让玩家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机会尝试的生活体验。

更有趣的是,剧本杀还可以依靠角色扮演来唤起“自我认同效应”,让玩家在心理层面学习角色的优点,获得人格成长。顾名思义,伪装效应是指人们会逐渐获得所扮演角色的人格特质,就像一句英语谚语“行为如是,所以你是”。表演戏剧的方法,可以通过不断的心理练习,让玩家不断地进入一个角色。久而久之,玩家会发现自己不会玩,所以会得到这个角色的一些好的品质。

图虫创意

研究表明,“自我认同效应”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就是让两组很有数学天赋的孩子读20世纪伟大数学家哥德尔的传记。一组孩子读一本有变化的传记。他们看到哥德尔的生日和他们自己的生日是同一天,这群孩子最终取得了明显更好的成绩。因为他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和哥德尔有秘密的联系,甚至认为自己可能是一个小哥德尔。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是自我标榜的效果在起作用。

可见,作为一个被剧本杀死的玩家,在选择角色的时候,不妨用一个“小心机”。或许在身临其境地扮演所选角色的过程中,你的性格真的能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就像广为流传的金句所揭示的——“装下去直到你成功”,或许成功的起点就是一次精心的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