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V公链的机制是什么?
在对公链经济设计的深入研究中,我们发现除了被广泛讨论的扩展性、安全性、去中心化程度等技术“不可能三位一体”之外,经济机制设计中也存在不可能三位一体。由于区块链基础设施缺乏大规模应用,公链代币主要作为一种可投资的风险资产存在。如果你想让市值进入主流公链,你说你升级了TPS,加入了最新的隐私算法。还不如明确告诉市场你是怎么给矿商和投资者带来激励的。
毕竟技术指标要留给公链用户和开发者去检验,但是代币经济体系确实影响到每一个为你呐喊的社区成员,也通过核心团队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生存状态。
公链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类似于法币,可以分为两类,发行和分配。需要激励的人有几种:矿工、早期投资人、核心团队、开发者、后期投资人。经济设计中可以使用的工具一般有:发放机制、分配机制、团队收入、治理机制、总供给、区块奖励、衰减机制、自然利率、POW挖矿指标(如难度调整期、矿工费等。)、POS挖掘指标(如节点数量和需求)等。根据这些客观指标,我们分别对几个典型的一线公链项目的上述维度进行总结和比较。详情请参考开源研究数据区块链经济学设计-谷歌表。。
如何利用这些维度来设计一个公链经济体系?如何评价一个经济体系的好坏?这看似是不同维度的比较问题,其实是价值观的选择。我们发现几个重要的设计目标不能同时实现。经济机制也有其“不可能的三位一体”。
这三个描述性维度分别是:?
公平?
成长(成长)
盈利能力(盈利能力)
不同的公链设计,其实就是在这些角度之间来回选择,寻找平衡点。时间和尺度极大地放大了微小的设计差异,所以我们选取的大部分样本都是已经上线并经过测试的项目,包括比特币、以太坊、Zcash、Monero、EOS、Decred、Dash、Grin、Beam、Tezos、Cosmos、Polkadot等等。
1.公平公平
公平没有绝对的定义。这里说的公平,更多的是网络参与者心中的公平感。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的参与者是否有相同的机会或概率参与主网上代币的发行和分发,是否有人拥有特权。
现实中的特权可以包括:
前期挖掘:团队在上线初期先挖掘。比如DASH前48小时挖出了10%~15%的硬币,使得DASH创始人埃文·达菲尔德获得了10%的总供应量。
税收:每个区块的固定百分比向基金会纳税。比如Zcash,前四年有20%拨给基金会,相当于总发行量的65,438+00%。
ICO:最开始对项目整体进行估值定价,早期投资人一般享受一定比例的估值折扣。除了价格,还意味着市场上可能有大量的庄家。比如ONT在上线前只接受机构VC的投资,造成了token fund和普通投资者一块钱都找不到的紧张局面。结果上线后涨了60倍,然后像过山车一样一扫而空。这是典型的资本运作,也是有等级差异的“不公平”表现。
ASIC:ASIC厂商因高门槛的技术研发和供应链享受垄断利润,这也是比特币历史上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Bittorrent的创始人布拉姆·科恩推出了Chia,这是一个他认为更公平、更环保的硬盘开采项目。讽刺的是,还未上线的Chia在挖矿方式上似乎更公平,但在募资方式上甚至想把代币打包成实体公司IPO,可见其在赚钱上绞尽脑汁。
固定节点:如果dPOS***认可的公链节点轮换不够灵活,很大程度上会让位于固定节点,形成僵化的政治阶层。EOS的主节点看似有透明的成本和收益,其实有很多隐形的特权。比如开发者在使用CPU时只能借用大量EOS并抵押,而且通常只有超级节点才能提供服务并收取利息。
持有能力:在POS的知识体系中,拥有大量的原始代币就像拥有一个虚拟的ASIC。最近美国出现了一个叫广义挖掘的模型。先是通过私募的方式投入像cosmos这样的优质币,然后在主网刚上线的时候,用手中的大量代币进行POS挖矿,成为一个重要的节点。
为什么公平如此重要?因为它在人的基因里,符合人性。每个人都想拥有特权,而有些人不想。但是他的特权太大了,会伤害这个制度的公信力。所以,自古以来,一国之主或一家之主都应该在牺牲私利和维护整个制度的公信力之间寻求平衡。当不平衡加剧的时候,一句打土豪分田地的话,会瞬间团结大多数人,揭批起义,重建一个世界。然后屠龙者变成了龙,周而复始。如果中本聪没有隐藏身份,或者不择手段为自己争取更多特权,比特币就不会是今天的比特币,信徒也不会是今天的信徒。
当然,公平是一个选择性的设计目标,并不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绝对的公平。然而,在这个自由分叉的区块链世界,这意味着你必须承担更多的分裂和替代风险。基督教是欧洲最早的。通过“十一税”等特权方式,它收的税比主权国家还多。然而,在极端压迫下,今天的新教却被小三的马丁·路德轻松分裂。新教与天主教的一大区别是,新教不需要通过牧师与上帝接触,给予教会各种好处。
有人认为“贫富差距”也是衡量一个公链系统公平性的重要指标。这个观点也很警惕POS,经常讨论POS***知道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末日科学家鲁比尼曾说,比特币持有者的贫富差距比朝鲜还糟糕。这就是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基尼系数?):?
请点击输入图片说明。
还可以从挖矿、持有、投票治理等角度来看不同虚拟货币的不平等系数。这样就可以比较哪种虚拟货币比较分散,贫富差距比较小。
不过,由于我个人从来不认为平均分配或者公平分配是虚拟货币应该达到的目标之一,所以这里就不深入讨论了。我更倾向于认为,只要财富不是基于特权,而是基于公平竞争,比如你比别人更早关注比特币,就是公平的。
占据三角形“公平”的一角有什么好处?就是能够在项目前期有一个非常自发和强大的沟通能力。今年熊市引人关注的Grin,没有ICO,没有前期挖掘,没有收税,团队靠捐款维持开支。他们的崇高还体现在很多经济机制的设计细节上,比如总量不限,统一发行,延长ASICs没有进入市场的时间。
刚刚经历过ICO泡沫和熊市矿业亏损的矿商和散户们,不得不关注这样一个少有的具有极客气质的项目。于是,在以太坊矿机徘徊在成本线附近的熊市中,很多矿商选择支持Grin。当然这也是因为显卡矿工没有ASIC矿工那么高的忠诚度。至于什么是咪咕,Grin是未来的隐私币,未来的比特币,又有谁在乎呢?大家想要的只是能够参与比特币早期公平开采和公平投资的感觉。
所以这更像是一个心理设计游戏,而不是经济学。前几天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公链团队和我们讨论区块奖励的设计。他们希望以类似POS的方式将一些额外的令牌奖励给抵押人,其余的奖励给战俘矿工。整个逻辑就是通过绑定公链的适用价值,让代币估值升值。但从我对矿工的了解来看,他们绝对不会认为你用了一部分来让网络变得更好,所以最后我才是受益者。他们会直接觉得你拿了矿工奖励的一部分,剩下的我只能分享,这就大大降低了参与的积极性。但是一个网络在冷启动阶段没有开发者,也没有真正的用户,全靠矿工的支持。
比特币、Grin、Monero等“高币”设计更像佛教,而不是一神论的基督教。佛教没有等级,没有节点,没有说教,没有加入的条件。只是一套哲学观点,佛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他顿悟的时间更早。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成为禅宗。它也经历了许多重大改革,其中最大的创新是南传佛教的“人人都能成佛”。然而最终佛教依靠完美的逻辑,自行解散。
再来看以太坊这种有明确单一精神领袖,EOS这种有群众“官方传教士”的“教派”。我不禁觉得这只是一种选择。无论如何,在这个没有叉子的世界里,我们都有机会重新开始。
2.增长
我对增长的定义是代币的价值长期以来稳步升值。一个网络想要有长期的价值增长属性,或者经历一轮超级泡沫是幸运的,就像过去2017发生的那样。要么是有明确的价值观锚定,经得起考验。
虚拟货币估值是一个巨大的话题,可以写三天三夜。先简单讨论一下代币的价格理论,然后总结一下“成长”的问题。
虚拟货币的“理论价格”取决于宏观估值模型(如果有的话),即如果一个代币,无论是货币、资产还是商品,具有长期价值,它值多少钱?按发行量或流通量,它的单价应该是多少?
这里最典型的就是用金融资产的眼光来评价。比如在一篇广为流传的《一个机构投资者对加密资产的看法》?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详细地将比特币作为价值储存资产,通过与黄金的市场价值进行比较,计算出单个比特币的合理估值价格区间。对于以太坊来说,作为一种支付和流通手段,单个以太坊的价格可以通过估算平均使用频率、流通量和网费量来估算。虽然估值区间是理论上的,可能与现实相差甚远,但笔者得出的结论是,比特币的价值支撑远高于以太坊,一年后熊市回头看也是对的。
BNB也是一个可以估值的典型表征,因为其本质是一只派息股。作为一个商业模式清晰、现金流稳定的平台,交易所承诺每个季度用一定的利润回购市场上有限的BNB,这让BNB本身有了一个清晰的估值模型,投资者至少知道目前的BNB价格是高估还是低估。换句话说,有价格指导。这是multicoin capital刚刚发布的BNB估值模型:币安硬币(BNB)分析和估值-Multicoin Capital?。
还有类似于EOS的RAM,或者说filecoin的支付和存储,试图将一些有价值的稀缺资源,比如存储空间,与代币的价值进行一定程度的绑定。
那么,我们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除了上面的例外,其实大部分虚拟货币根本没有估值方法,因为很难界定其作为金融资产的地位,也没有实际用途。如果比特币是一种类似黄金的价值储存,并且以黄金储备的体积作为估值基础,那么世界上就不需要其他的“黄金”,我们也不知道山寨黄金该如何估值。再比如ICO催生的大量各种项目。虽然都有丰富的设计,但很少有像交易所股票那样有现金流支撑的清晰的商业本质。
而且,估值模型本来就是一个“长期指导”。在缺乏价值和价值发现的虚拟货币小众市场,对实际操作没有立竿见影的参考意义。此时更有意义的是微观经济层面的“真实价格”理论。
资产的“真实价格”很好理解,这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一级市场发行虚拟货币的量和时间都是透明的,但“需求”的主体首先是矿工,然后从矿工身上扩散到自由流通的二级市场。这里的矿工是广义的,包括POW和POS节点。
熊市下跌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矿工的采矿成本就是POW币的底部。这句话并不完全准确,因为虽然可以假设矿工的矿机和电费是固定支出,但计算力是动态的,是价格驱动的变化。下图是比特币计算能力和价格变化的历史曲线。在大牛市中,计算能力也是以类似的比例在上升,但是在二级市场推动价格的时候,计算能力并没有下降的那么快,反而出现了反弹。这是因为矿工买了矿机后粘性大,币价下跌,矿机回收期变长。但只要挖矿收益高于电费成本,这个游戏还是值得玩的,值得在算力和收益之间来回博弈。
请点击输入图片说明。
在稳定和波动的市场环境下,这个博弈的最终结果是单个矿商的平均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就拿冷启动新货币Grin来说吧,因为目前挖Grin的矿机大部分都是已经回本的显卡矿机,主要成本是电价,所以模型比较简单。假设币价上涨——矿工收入上升——更多矿工加入——计算能力上升,难度上升——单个矿工挖的币减少,收入下降——部分矿工收入低于固定成本,或者回报周期过长,退出采矿——达到均衡——下一次价格扰动转移到另一个均衡状态。
显然,如果二级市场上的售价和矿成本价之间存在稳定的差距,矿机是早已回归原值的打捞机,那么矿商就永远有套利空间。这种套利空间将通过计算能力的变化得到补偿。ASIC挖矿的机会让情况更加复杂。因为矿工要购买专用矿机作为“沉没成本”,所以回收期就成了最重要的指标。同时,货币价格和边际开采成本可以进一步背离,因为这个利润可以被矿机厂商锁定。
另一种解释挖矿对币价底部支撑的方式是假设矿工的收益低于停工成本,那么他的行为应该是在二级市场推高币价。比特币减半为什么容易涨?是因为如果区块奖励减半,但矿工收入仍在成本线以上,条件必须是币价翻倍。然而,这种解释并不总是成立的。这个逻辑会在价格大幅波动时崩溃,造成恐慌。
“理论价格”和“实际价格”对我们这些普通参与者有什么用?理论价格决定上涨空间,实际价格决定底部支撑。因此,一个长期增长的虚拟货币是能够在短期内有一个明确的底部价格支撑,并在长期内有一个可以锚定的增值空间。
这些条件是推动虚拟货币的重要因素,但它们不是经济设计的全部。为什么这里定义为“成长”而不是“价值”和“高价”?因为一个吸引人的设计,就是给人机会加入进来,分享价值增长的好处。比如我们可以说今日头条是个好公司,是个好资产,但是你不能投资它。一上市就直接估值几百亿美元。如果不是早期员工,就享受不到成长红利。
那么什么因素影响“成长”呢?以下是一些重要但不全面的总结:
发行速度:总量限制的货币升值空间大于总量限制的货币升值空间,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有价值。这是一种刻板印象。ETH总量不限,但很有用。行情好的时候,还是成为第二市值。现实中,黄金直到现在每年都有1.5%的新产出被释放,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价值储存的最佳标的。所以,重要的不是无限和通缩,而是发行速度。
Grin是线性无限发行,但实际上在大约60年后,年通货膨胀率已经降低到2%以下。据团队介绍,这个比例和每年亏损的比例是一样的,所以基本没有新的增量供给。
请点击输入图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