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高考中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
时间倒回去一点。我3岁的时候,父亲曾经教过我如何计算9+9。他重点讲了十进制运算中的进位,然后给了我一道999+999的题来解。掌握进位后我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我受到了父母和亲戚的表扬,说我“聪明”,因为我能灵活运用进位规则。从那以后,“聪明”这个词在我脑海里就和“灵活”这个词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了,而且从小学开始,数学就成了我最喜欢的科目,没有之一,因为它灵活又好看。因为小学和初中的题目都不够难,所以我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感觉”轻松地做数学。
进入高中后,似乎一切都变了,知识量和题目难度(尤其是竞赛题)突然增加。针对这种情况,我的老师(和大部分数学老师)建议你把每一章的数学题分类,找出每一类题的常用解法(如平移法、补法、直接法、三垂直定理等。),然后通过提问的战术让自己熟悉这些解决方案。听到这样的建议,我一下子蒙了。这和我从小就推崇的“灵活”不矛盾吗?这种情况下,数学不就变得和死记硬背一样了吗?我从心底里讨厌这种学习,但现实是残酷的。如果我不事先通过题海战术总结出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各个章节遇到难题,我的“感觉”往往会失灵,更不用说在考试非常有限的时间内想出解决方案。但是,逻辑告诉我,这种学习方式是错误的——如果你学习1000种类型的题,记忆1000种方法,当你遇到1001种类型的题,你该怎么办?从长计议。难道我只能解决老师教过的,书本介绍过的,我一辈子都在做的问题吗?前所未有的问题怎么办?那所谓的创新能力呢?为什么那些数学家能探索出各种各样的定理,并用如此新奇的方式证明?他们以前没见过这些定理。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而我比较笨,还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而我只是没有找到这种思维方式?我虽然骄傲,但我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比别人笨,所以我下定决心要创造一套可以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不仅仅是数学问题)的思维。16岁的时候,偶然看到金庸先生的小说《笑傲江湖》,欣喜若狂。是我的思维不符合独孤九剑吗?别人都在背方法,就像华山派和嵩山派的各种剑法,而我需要创造独孤九剑,不赢也能找到每道题目的破绽!
于是我毅然开始了“数学九剑独孤”的研发,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没有听老师讲课,自学课程,发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有一定难度的竞赛题来学习。但是,任何时候都很难去探索一个新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你必然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我总结的“定律”往往适用于一个话题,而不适用于另一个话题。那时候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远没有现在发达。我和父母跑遍了贵阳的大街小巷,图书馆也找不到一本像样的介绍数学家思维的书。结果成绩大起大落,因为我彻底抛弃了题海战术,大胆实践了自己在考试中总结出来的不成熟的“定律”。现在看来没什么,但对当时的我来说,从小到大的尖子生,数学成绩居然能降到100的70分,而那些我心里不屑的勤奋的“背老师”却能得满分,简直是晴天霹雳!我也成了老师同学眼中的另类。我很自大,不上课,但是成绩退步了。连父母亲戚都不能理解,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我不为所动,甚至把这种独立思考的方式运用到物理化学等学科中。我还记得我问物理老师:“数学是一个奇妙的公理系统。只要公理是正确的,由此推导出的定理都是正确的,但物理学好像不是这样的。你看牛顿定理教材上说在高速下不再适用,但是由此推导出的动量守恒定理在高速下也是正确的。这不是不合逻辑吗?”结果我被爸妈请去了,说你家孩子不好好学习,天天念念不忘。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科学的逻辑基础不同于数学的逻辑基础。科学不是演绎系统,而是基于归纳和因果关系的逻辑系统,所以数学不是科学。)
但是现在让我很自豪的是,我顶住了所有的压力,坚持了我的研究。也许努力工作会有回报,也许是运气好。我终于在高考前总结出了我现在的数学哲学中的前三招,翻译、特殊化、目标化。足以应付任何高难度的高考题和70%的竞赛题。直到进了大学,我才在大学图书馆里发现了很多大数学家的书。他们其实探索的和我一样——数学中的九剑,比如笛卡尔。他创立解析几何的核心是我们的第一招“平移”——把所有的几何问题转化为方程,解方程的步骤是固定的,所以他能解决所有的几何问题;再比如欧拉,一位非常多产的数学家,他解决问题的思维(比如大量使用类比推理)令人惊叹;再比如Paulia,解决问题思维和振振有词讲道理的大师,等等。
所有这些努力已经开始得到回报。无论是大学里的数学,还是专业课,还是出国后的专业课,比如一些高级的金融课程,我所学的数学哲学都让我游刃有余——完全不需要做大量的习题,能快速切入学科本质,灵活解题。以我在安进的工作为例,我作为内部顾问被派往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帮助当地管理团队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我的数学哲学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咨询过程中,许多问题是新的和前所未有的,我可以探索一个又一个解决方案。在汇丰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多年里,数学哲学在探索金融市场规律、找出合适的交易策略方面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创业中,数学哲学中的很多思想,比如第三招衍生出来的目标管理,已经成为我们公司经营战略和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已经知道我对“什么是学好高中数学”这个问题的回答了。——学习一流数学家的解题思维,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考试中实践,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继续实践。经常有学生或者家长问我,那这种数学哲学对提高分数有帮助吗?当然,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数学的哲学连小小的高考都帮不上忙,那就不配“哲学”这个词。基础概念掌握扎实的同学,通过学习数学哲学,并通过大量的实践加以整合,可以在2、3个月内达到NMET 140的水平。更努力的同学在4、6个月内达到竞赛一等奖也是很有可能的。“你的数学哲学太高了。我该怎么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中国的孩子真正学到数学的精髓,我成立了essential education,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高中的所有章节都记录下来。在每一章中,我除了复习相关知识外,还详细讲解了我是如何运用数学哲学,尤其是我们的前三招,一步步算出答案,让学生一步步学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方式。希望改变中国的死记硬背教育,真正培养一些真正的人才。这是我建立本质教育的初衷。有兴趣的同学/家长应该看看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如何成为立体几何尖子生》。
最后,我想说说我独特经历的启示: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既不能迷信权威,也不能轻易模仿别人。他应该坚持走符合逻辑、符合规律、符合客观实际的道路。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statusquo,是每个人都做的,逐渐形成的一种模式。比如“分类题目,记忆方法”的模式。学会质疑这些模型背后的前提,假设它们是对的?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和公司往往善于挑战这些模式(现状)。比如爱因斯坦挑战牛顿的“模式”,提出广义相对论。比如丰田挑战大规模生产模式,最后提出精益生产。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人应该树立长期目标,而不是总是着眼于短期目标。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长期的幸福都是短期的痛苦。我很庆幸自己在高中时就有这种眼光,不为短期成绩的起伏所动,坚持追求一种让我终身受益的数学哲学。几年前,当我看到雷达里奥先生(世界上最成功的对冲基金创始人之一)写的同样的原则时,我不禁感到有些自豪。我希望我们自然教育的学生牢记这一点,不要被短期利益所动。SteveJobs在斯坦福的演讲,希望同学们可以好好看看,理解“跟随你的心”的真正含义。在一定程度上,跟随你的心是为了提醒人们追求长期目标。虽然短期内会有挫折和痛苦,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挫折和痛苦都是值得的。听说香港高考状元都报医学院,想当医生(香港医生挣得多),我不禁感叹。如果我追求的是短期的安逸,我也不用辞掉年薪几百块的工作,自己创业。
人要能接受别人的不理解,要有不屈不挠的韧性。既然你开始挑战现有的模式(现状),你肯定得不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听到各种质疑也是正常的。希望同学们记住,你的任务不是做演员,你的任务不是取悦别人,所以你不需要大多数人的认同,尤其是短期的认同。坚持做符合逻辑和现实的事情,不要被错误击中,不断从中学习,当你的优势出现时,那些疑虑就会慢慢消散。
我发展出来的数学哲学更像是一种游泳和骑车的技能,而不是一种知识(比如什么是牛顿定理)。学习这项技能需要大量的练习。不潜水怎么学会游泳,不摔跤怎么学会骑自行车?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上面说的三个,1)挑战权威,2)追求长远目标,3)有韧性(不为人言所动)。我相信99%的人都能理解他们,但他们又能做多少呢?或者王守仁先生总结得很好,知道但不做就是不知道。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对很多好的鸡汤文章不屑一顾,却不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