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戒掉沉迷电子游戏的坏习惯
电子产品到底是教育玩具还是宠坏孩子、扼杀视力的坏东西?如果孩子上瘾了,家长怎么把孩子从电子产品上拉回来?
自从有了ipad,儿子的“无名之火”越来越多。
周三早上8点,李女士的儿子杨洋背着书包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他只是拒绝去上学。学校报告说他最近几周迟到越来越频繁。他又骂又打,却不改正。”李女士无奈地对笔者摇了摇头。
笔者从李女士处了解到,在实验小学读五年级的杨洋,从一年级开始就在班里名列前茅,但自从前年叔叔送了他一台ipad后,杨洋就好像变了一个人。我不再看课外书和漫画,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游戏上。
“一开始,我们严格控制他玩ipad的时间,周末只让他玩2个小时,但他爸爸的工作我很忙。他一个人在家的时间很多,我们管不了。”李女士告诉笔者:“现在,如果一段时间不让他碰ipad,他会变得很烦躁。他写作业写到一半突然把笔扔在地上,买什么早餐都恶心。真不知道他的性格怎么变成这样了。”
作者查看了杨洋最喜欢的ipad,发现里面安装的大部分游戏都是枪战和破关游戏。“他的无名之火越来越多,越来越爱和长辈顶嘴。这一年在学校不知道和同学打了多少次架。”李女士告诉笔者,“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打游戏脾气不好。”
从活泼好动到孤僻,他变得近视了。
“她年轻的时候,视力很好。她上小学后,就爱上了看动画片。她过去常常在电视上看他们。现在她对着电脑和手机屏幕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看就哭。”陈女士告诉笔者,女儿的视力从原来的5.0变成了300多度的近视,这是经常使用电脑手机造成的。
“除了看动画片,她还喜欢玩各种小游戏。”陈女士告诉笔者,“我记得在幼儿园和学前班的时候,依依是班上最活泼的一个。她喜欢跑步和玩耍,也喜欢和其他孩子在一起。但是小学的时候,她的眼里好像只有手机和电脑,不爱和别人打招呼。她平时很少说话。亲戚朋友都说伊伊变了。”
作者问:“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陈女士说:“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我觉得现在女儿沉迷于游戏的虚拟世界,把虚拟当成了现实。”
四年级的孩子为了玩手机,学会了撒谎和奉承。
“给你哥打电话。”关女士让儿子小凤代她向笔者问好。小凤低着头踢,似乎没什么意思。“这孩子真不懂事。”关女士摇摇头说:“你把手机拿出来,他嘴巴就甜了。”
笔者马上掏出手机。小峰看到作者手里的新iphone,最后说:“兄弟,能借我玩一玩吗?”
关女士告诉笔者,小峰从二年级开始接触电脑,对电子产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不仅喜欢玩电脑和手机,还喜欢研究电脑和手机的品牌和型号。
“虽然他才上四年级,但他知道的手机型号和电脑品牌不比成年人少。”关女士说:“其实我不反对他正当使用电子产品。我认为这对他的大脑发育有帮助,但是他经常在我们不在家的时候长时间玩电脑,甚至欺骗我们做作业。有人看到手机或者平板,总会讨好对方,只是为了借着玩玩。撒谎和阿谀奉承的坏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是我最担心他的地方。”
专家建议:家长该怎么做才能戒除电子产品瘾?
虽然电子产品对孩子有很多负面影响,但在信息社会,电子浪潮仍然难以抗拒。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孩子既不落伍也不上瘾,专家给出了这些建议:
孩子两岁前尽量不要接触任何电子产品,包括电脑、手机、平板。每天玩电脑和ipad不超过30分钟,最好分两次,上午和下午各15分钟。
在孩子18岁之前,最好不要给他(她)买手机。青少年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机辐射对大脑、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这些重要器官的伤害最大,应尽量避免。
如果孩子一定要用手机,最好在打电话前开机,打完电话后关机。不要把手机放在口袋里。手机在收发信号时辐射最大,所以在拨号和刚连接时,手机要远离头部。不要买辐射强的“假”产品。
家长要学会用电子产品刺激孩子思考。父母可以陪伴
孩子一起使用电子产品,比如和宝宝一起读书,听各种乐器演奏的声音,和孩子一起画画等。不要下载太多游戏,留着1-2益智游戏就好。
最重要的是,家长不要怕麻烦,疏于陪伴孩子工作。课余时间带孩子出去玩,不仅可以培养亲子关系,还可以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增加孩子之间的交流。千万不要让电子产品把孩子变成孤独的“电子娃娃”。
最后,家长自己要做好表率。如果他们整天拿着手机发微信打游戏,无形中给孩子错误的引导。只有大人小孩都不玩手机,才能建立真正有效的面对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