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达斯皮斯河战役
希达斯皮斯河之战是公元前326年马其顿军队和印度王波鲁斯军队在河流左岸的一场激战。
公元前5世纪末4世纪初,希腊北部的马其顿逐渐壮大,很快成为希腊世界的主宰。公元前336年,马其顿国王腓力在女儿的婚礼上被刺身亡,他的儿子亚历山大继位为王。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在马其顿留下部分军队守卫希腊,他亲自率军挺进亚洲,打败波斯军队,摧毁波斯帝国,公元前330年成为波斯帝国的主人。
三年后(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跨过兴都库什,准备征服印度各邦。因为这些国家曾经承认他的波斯前辈的主权。
“大流士一世的儿子薛西斯和他的继任者似乎保持着对印度各省的某种形式的控制,这些省派军队加入他们的军队。”虽然波斯皇帝对印度的控制力逐渐减弱,但印度的边界还是被小邦所分割,这些小邦的统治者实际上是独立的。
亚历山大率领约27000至30000步兵和骑兵首先入侵印度河流域上游。印度河上游有五条支流(因此得名五河流域)。亚历山大的军队进入丛林到达奥辛德,并于公元前326年通过浮桥渡过印度河。至于亚历山大是如何在印度河上建造桥梁的,古希腊历史学家阿丽亚娜(Ariane)说,“更大的可能性是用许多船只来建造浮桥。因为河水太深,不可能建一座普通的桥,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庞大的工程。”之后,亚历山大很快征服了奎罗斯王国,到达了布克法拉。一路上,许多部落都派代表来迎接他们,愿意与他们结盟,出兵相助。亚历山大趁机重组骑兵队伍,将近卫分为七个旅,并重新任免指挥官,从而加强了队伍的实力。随后,队伍向印度河以东的第一支流希达斯皮斯河(也译作海达斯皮斯河,即现代的杰罗姆河)进发。
“在希达斯皮斯河和阿塞吉内兹河之间,首先,波鲁斯这个国家幅员辽阔,土地肥沃,大约有300个城市。”当亚历山大到达哈兰普尔村附近的希达斯皮斯河右岸时,他发现一只军队站在河对岸阻止他前进。这是波罗斯的团队。报道称,路博·王思身材高大,对邻居向亚历山大投降深感羞愧。他决心保卫自己的家乡,与亚历山大一较高下。因此,波鲁斯“在希达斯皮斯河对岸集结了他所有的兵力,决心阻止亚历山大渡河,至少在他试图渡河的时候。”亚历山大首先派遣使节向路博·王思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放弃抵抗,前来表示服从。然而,波罗斯一口回绝了对方,同时他采取了认真的防范措施,戒备森严,在所有能渡河的地方都增加了岗哨。
面对波鲁斯阵容强大、士气高昂的军队,亚历山大意识到不可能从波鲁斯本人驻扎的河流渡河,因为“这里不仅有强大的军队,还有许多大象。那些部队装备精良,组织良好。如果你在那里过河,对方准备阻止。他还认为,他的马甚至不敢去连登的另一边,因为只要马一上岸,大象就会立即朝他们冲过来,它们巨大而奇怪的形状和奇怪的嗥叫肯定会吓着马。甚至当他的马在木筏上过河的时候,远远地看见一头大象,他就会跳进水里,不敢站在木筏上。”于是亚历山大采用了走私的方法。他把部队分成几部分,让他们在河岸上同时向不同的方向行进,以吸引波罗斯的注意;亚历山大亲自带领部分部队乘机侦察,寻找可以突破的渡口。与此同时,亚历山大命令部队从四面八方运来大量的食物和物资,堆放在希达斯皮斯河附近的营地,以此给普罗斯一个假象:马其顿军队被夏季洪水封锁,忙于搬运食物,因此无法渡河,准备长期驻扎。他们可能会等到冬天河水下降后再过河。就在波罗斯判断错误的时候,亚历山大秘密行动,用木筏侦察河道,终于在希腊军营上游约17英里处的拐角处发现了目标。拐角对面的河里有个岛,那里树木茂密,人很少,过河很容易。为了保证渡河成功,亚历山大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案:夜幕降临后,他命令骑兵故意喊着杀戮的声音,在河岸上来回奔跑,尽可能让河岸混乱,同时命令人们点燃熊熊篝火,设立岗哨发号施令,仿佛要立刻渡河。波罗斯看到这一幕,信以为真,赶紧领兵,赶着大象,随着亚历山大士兵的喊声来回奔跑,阻止马其顿军队渡河。时间长了,波罗斯不认识这个新兵,就不再跟踪了,于是放松警惕,只派哨兵在沿岸监视。借此机会,亚历山大开始渡河。他在营地留下3000骑兵和8000步兵稳住对岸,还作为后备力量支援或替换渡河部队。此外,5000骑兵和1000步兵组成突击渡江队,在亚历山大的亲自指挥下向渡江点进发,然后登上木筏,驶向对岸。
当我们接近岸边时,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印度哨兵发现了一切。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波鲁斯那里,但波鲁斯没想到对方这么快就潜入了国内。但此时此刻,波罗斯并不知道马其顿军队的真正意图。对方是真的主动还是佯攻?他一时无法决定。最后,波鲁斯派他的儿子带着2000骑兵和120战车去迎击亚历山大的军队。
就在波罗斯犹豫不决的时候,马其顿军队迅速做好了战斗准备。在波罗斯的儿子到来之前,亚历山大已经运送了最后一批军队过河。然后,亚历山大派弓箭手去攻击普罗斯之子率领的部队。后来,他亲自率领一支庞大的骑兵部队冲向印度军队。波罗斯之子和400名印度士兵被杀,其余战车和车上的小分队士兵慌忙撤退。但由于道路泥泞,车辆难以操作,很快被马其顿俘获。
逃兵很快回到了波鲁斯,波鲁斯听了他们的报告后恍然大悟,后悔自己的优柔寡断造成的损失。现在他下定决心要和亚历山大决一死战。他留下了几头大象和驻扎在营地的几支部队,自己率领4000名骑兵、300辆战车、200头大象和大约3万名精锐步兵前往亚历山大。队伍很快来到一片平坦而坚硬的沙地上(有些学者认为这个地方是加利平原,现在这个地方的名字是塞尔瓦尔村和巴克拉尔村),停止了移动,扎起了营地,并摆好了阵势。“在最前方安排一头大象,每隔十尺左右放一头大象,在整个步兵线前形成另一道防线,让亚历山大的骑兵处处受到惊吓。”而当其他重型部队前进时,他们会受到大象的攻击和践踏。“步兵部署在大象后面,大象在二线。事实上,这些步兵纵队或多或少地填补了大象之间的空白。”此外,Porus在其“两翼”部署了步兵,甚至延伸到大象线以外。除了两翼的步兵,还部署了骑兵,其间还部署了战车。“与此同时,亚历山大也部署了他的部队,采取了以己之长攻敌的战术。”决定不从中心突破敌线,因为前面有一排大象,而且密集阵也部署在大象之间的空隙里。“亚历山大知道骑兵是自己的优势,于是准备带领骑兵从左右两翼进攻波罗斯,他和将军科那斯、德米特里厄斯分别指挥左右两翼骑兵。然后命令塞琉古、安提戈涅斯、陶朗带领步兵方阵,等待骑兵打乱敌方步兵和骑兵主力,立即进攻。
双方的部队都已部署完毕,准备战斗。希腊军队先发制人,亚历山大下令约1,000弓箭手立刻冲向敌军左翼,齐声放箭,迅速瓦解对方。亚历山大借此机会带领军队飞向敌人的左翼,给予猛烈的打击,科那斯将军也按命令行事。印度军队不得不将骑兵改为双队形。波罗斯急忙抽出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部分攻打亚历山大,另派一部分绕道攻打科那斯,从而打乱了印度军队的阵势和部署。亚历山大趁印度骑兵回头之机,迅速向正面敌军发起攻击,迫使印度军队向他的大象靠拢,而印度大象牧羊人则驱赶大象阻止亚历山大骑兵。马其顿方阵士兵立即向追象者投掷标枪,然后包围大象并向其射箭。大象被挤在一个狭窄的区域,没有人驾驶它。受到刺激随意冲撞踩踏,让大象周围狭小区域的印度骑兵吃了不少苦头。另一方面,马其顿士兵在大象冲过来时撤退,在大象逃跑时追击。后来大象筋疲力尽了,才慢慢吼回来。亚历山大立即带领骑兵包围,然后让步兵连盾,相互靠近,形成极其密集的队形,一起攻击印军。虽然波罗斯带着他的骑兵英勇作战,并率先在战场上奔跑,但他终究无法击败亚历山大强大的军队。最终,除了少数逃脱的印度骑兵,在希腊方阵的攻击下全军覆没。印度步兵也在四面八方遭受伤亡。据统计,此战之后,“印度步兵死亡近2万人,骑兵阵亡约3000人,战车全部被毁”,幸存的大象全部被俘。波罗斯的两个儿子、地方长官和许多指挥官都被杀害了。亚历山大的队伍损失不大,大约80名步兵和200多名骑兵阵亡。
波罗斯本人在战斗中右肩受伤,不得不撤退。已经向亚历山大城投降的印第安首领特克塞利斯向波罗斯投降。Porus拒绝了他,并被带到亚历山大。他还是没有让步的意思,只是要求对方像对待国王一样对待他。亚历山大欣赏波罗斯的勇敢和不屈。更重要的是,印度河流域广阔而复杂,亚历山大无力统治。所以他把波鲁斯的统治权还给了波鲁斯,甚至还给他一块比他原来的土地还大的区域,以此来笼络人心,减少阻力。
希达斯皮斯战役的一大特点就是使用大象作战,这是古代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大象战争。战斗中,波罗斯被动防守,部署不当,任由对方采取攻势,而马其顿军队则采取灵活战术。亚历山大善于调动敌人,假装迷惑敌人,使对方放松警惕和士气,然后做出迂回行动,避敌之长,攻敌之短。骑兵和步兵配合让对方局势混乱,高大凶猛的大象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威力,反而伤害了自己人。在Porus之后,一般不再使用处置的方法,逐渐被灵活的战术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