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音障的超音速飞行是如何来的?
当战斗机的速度达到每小时七八百千米时,驾驶员发现,尽管一个劲儿地加大油门,飞机的速度也不会增加,飞机俯冲时也往往不听操纵,有自动低头的趋势,有时还剧烈地振动,左右摇摆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飞机速度已经接近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音速。这一飞行上的难题,当时叫做音障,顾名思义,就是超越音速是飞行中的障碍。
那时人们只有低速飞行的经验,只是在枪弹、炮弹飞行方面早已积累了许多超音速的运动知识,枪弹、炮弹一出膛的速度就是超音速了。但是对于物体由低速加快上去、接近音速、最后超过音速的过程是不清楚的,以为飞机的速度接近音速时会有一个难以逾越的界限。
20世纪50年代中,人们进行了超音速飞行,当时这是飞行史上十分激动人心的事情。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人们谈论起超音速的飞行并不觉得有什么激动的,好像超音速飞行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你可否知道,当时人们在向音速冲击时,遇到了多大的困难啊!
声音的速度有多大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平时不曾深刻体会的实际经验,你一张嘴说话,我立即就能听到,似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但实际上,声音从一地到另一地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只是因为它的传播速度相当快而已。在海平面上温度为15℃时,它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即每小时1224千米,而说话的人与听话的人之间的距离又非常近,所以感觉不出传播所花的时间。在雷雨天,我们常能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先看到闪电后,才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隆隆雷声。实际上闪电和雷声是在云层中同时产生的,只是因为闪电以光速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而雷声是以音速传播的缘故。
声音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发声物体的振动,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膜的一种感觉,而它本身就是物体振动。物体振动之后,必然会带动物体周围的空气一起振动。就是说,物体振动时会使和它相接触的空气层时而受到压缩,时而又得到膨胀,这种时而压缩时而膨胀的运动,会从一层空气传到另一层,不断地向四面八方传播,音速实际上指的就是这种扰动由近向远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空气的温度有关。在海面上,空气温度为15 ℃时,其声音传播的速度为每秒340米,在平流层里,温度为-56.5 ℃时,音速为每秒296米。
飞机在空中飞行,不断地扰动四周的空气,这些扰动也就以音速传播开了。
通常人们将飞机的速度是音速的多少倍数称为马赫数,这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马赫的科学家而命名的。如果飞机做超音速飞行,马赫数显然就大于1了;如果做小于音速的飞行,马赫数就小于1。
飞机一接近音速飞行,会遇到许多低速时不会遇到的复杂现象,这时飞机的阻力会变得很大。为了克服这些阻力,人们将机翼做得比以前薄了许多,以减小阻力。
后来,人们发现将机翼做成向后倾斜的形状,做超音速飞行时,可以减小许多阻力,同时将机翼的前面做成尖头,而不是像低速飞行时那样,将机翼前缘做成圆头的。这样一来,飞机的阻力便会减小,速度便会加快。
今天的战斗机机翼的前面几乎都是向后倾斜的,我们叫它后掠翼飞机。当这种飞机起飞时,速度很低,这时它的机翼张开,像低速飞机一样并不后掠,当速度越来越快,并且接近音速时,它的机翼便后掠起来。速度越大,后掠便越厉害。
超音速飞机
现代的超音速战斗机,飞行马赫数一般在2左右,只有很少几种马赫数超过了3的飞机,个别一两架试验性飞机马赫数超过了6。宇宙飞船返回地球,洲际导弹重返大气层时,是做高超音速飞行,马赫数可以达到10以上。这时由于与空气剧烈地摩擦,飞行器表面的温度非常高,如果制造这些飞行器的材料不能耐高温的话,便有可能被“烧穿”。为防高温,美国的航天飞机便在四周、尤其是在头部贴上了一层用陶瓷材料做成的防热瓦,才安然无恙地返回了地球。
知识点
音障和音爆
音障是一种物理现象,当航空器的速度接近音速时,将会逐渐追上自己发出的声波。声波叠合累积的结果,会造成震波的产生,进而对飞行器的加速产生障碍,而这种因为音速造成提升速度的障碍称为音障。
突破音障进入超音速后,从航空器最前端起会产生一股圆锥形的音锥,在旁观者听来这股震波有如爆炸一般,故称为音爆或声爆。强烈的音爆不仅会对地面建筑物产生损害,对于飞行器本身伸出冲击面之外部分也会产生破坏。除此之外,由于在物体的速度快要接近音速时,周边的空气受到声波叠合而呈现非常高压的状态,因此一旦物体穿越音障后,周围压力将会陡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