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扫雷》中孤独的魅力,每时每刻与自己较劲。
扫雷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73年的一个叫“魔方”的游戏,后来“魔方”被改造成了另一个叫“Rlogic”的游戏。在《Rlogic》中,玩家扮演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角色,任务是为部队寻找一条没有地雷的安全路线。两年后,有人在“Rlogic”的基础上写了,开发了一款游戏叫“扫雷”,这就是扫雷的雏形。直到1981,微软的两位工程师罗伯特·图雷和卡特·约翰逊在Windows3.1系统上加载了这款游戏,从此扫雷游戏闻名于世。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1981中,微软在Windows3.1系统中加入了扫雷,并不是简单的增加一些游戏,而是通过扫雷来训练用户操作鼠标左右键的能力,使得鼠标的点击更加自然,也培养了鼠标移动的速度和准确性。但微软装载扫雷艇的初衷,却变成了扫雷艇比赛的规则和职业选手的培养方向。既然是训练简单的鼠标操作能力,玩法自然也很简单。
扫雷分为三个难度,每个难度的区别主要在于方阵的大小和所含地雷的数量。初级是9*9和10矿,中级是16*16和40矿,高级是16*30和99矿。游戏玩法是玩家控制鼠标点击打开矩阵盒标记所有地雷,但如果地雷被点击,游戏结束。玩家点击一个方块后,会出现一个数字,表示以该方块为中心的周围八个方块中地雷的数量,这是给玩家的唯一线索。
其实玩的本质是关于数学推理的。利用打开的格子周围地雷数量的线索,可以分析推理出地雷在哪个格子上。可以说,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推理游戏,却极具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于“数学”。如果我们仔细回忆一下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共同点,可以看作是推理问题。
扫雷就像一道数学推理题。游戏的乐趣在于思考和推理。当然,扫雷和其他游戏最大的区别应该是“无聊”。就像去网吧玩一个关于扫雷的玩笑,因为初衷不是为了娱乐用户,所以扫雷的制作非常简单,甚至没有卡牌看起来像游戏。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扫雷》做到了所有游戏都想做却做不到的,那就是人气。只要任何电脑上有Windows,扫雷在某种程度上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玩家群体。
但真正经历过扫雷的人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都被其复杂的数学推理所劝阻。正如数学家高斯所说,“数学中一些美丽的定理有这样的特点:它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事实中归纳出来,但证明却极其隐蔽。”扫雷的规则很简单,玩法只需要鼠标点击,但是能沉下心来体验这个游戏的人太少了。
就像爱扫雷的人说的“这是一场孤独的游戏”,每个人都在孤军奋战,但这条路上有很多人并肩而行。扫雷也可以。和很多游戏一样,它有自己的世界纪录,也有自己的专业术语。比如3BV (Bechtel的棋盘基准值)是指每局游戏中打开所有非地雷方格所需的最少左键点击次数,也是用来评估情况的,3BV/s(3BV/(Time-1))是指一局游戏中每秒完成的3BV的平均值,用来评估玩家的速度。
在扫雷领域,波兰人卡米尔·穆兰斯基是公认的天才,创造了多项扫雷世界纪录。扫雷世界纪录有很多不同的规则,其中三个基本类别是普通玩法、“盲扫”和“3BV/s”。普通玩法就是对三个难度的通关时间进行排名,“盲扫”也叫NF,只翻方块不标地雷。NF玩和3BV/s也是按三个难度通关时间之和排名的。卡米尔·穆兰斯基用这三个位置排名世界第一。
一个记者曾经采访过他,记者在采访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会沉迷其中?”而这可能是所有不玩扫雷的人都想问的问题。卡米尔·穆兰斯基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想在某方面成为世界第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卡米尔·穆兰斯基的回答总是简单而直接,像数字一样简单却极其准确,这可能是扫雷带给他的性格特点。卡米尔·穆兰斯基说,扫雷不同于其他游戏。这是一个永远孤独的游戏。即使你参加比赛,和别人竞争,其实也是在挑战自己。
世界第一的排名并没有给卡米尔·穆兰斯基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而当被记者问及是否会对这款游戏的未来感到担忧时,卡米尔·穆兰斯基的回答非常简单。他说,即使在扫雷的高峰期,也没有人因为“世界第一”的头衔而给他钱。虽然他曾担心游戏会消失,但事实是他并不太在乎。卡米尔·穆兰斯基对待扫雷的态度和其他游戏的职业玩家完全不同。没有非常强烈的情感表达,似乎你感受不到他对扫雷的热爱。
扫雷需要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这一点在卡米尔·穆兰斯基这样的职业选手身上也有所体现。“精准”是对他们最好的描述。在当今这个各种3A大作层出不穷的时代,在无数游戏都在追求画面、动作、效果等游戏开发技术的同时,这款28年前的“迷你游戏”依然有玩家深爱着。的确,这是一场孤独的游戏。在玩家眼里,1到8之间只有数字和方块,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快0.01秒上。但孤独的人往往走得更远,因为他们没有杂念,所以他们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