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电影《模仿游戏》,震惊了。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吗?如果是真的,就代表第二世界。

这是真的,讲述了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的故事。

二战期间,他被叫到英国外交部的通讯办公室从事军事工作,主要是破译敌方密码。因为破译的需要,他参与了世界上最早的电子计算机的研制。

后来,他帮助军方破解了德国著名的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赢得了二战。

影片中的主要事件都是真实的,但有些夸张。影片中,图灵将自己研发的机器命名为“克里斯托弗(图灵初恋的名字)”。

现实中机器的名字叫Bombe,编剧发明了这个桥段。因为原著作者安德鲁·霍奇斯和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图灵对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热爱与他对Morcom的热爱密不可分。

这个情节的加入,是为了充分表达图灵的真实执念而进行的艺术夸张。

创作背景:

这部电影的编剧格拉汉姆·摩尔是艾伦·图灵的狂热粉丝。在他少年时参加的美国太空营和计算机编程夏令营中,这位数学家的影响无处不在。

意识到图灵对自己的巨大启发,摩尔一直在寻找机会把图灵搬上银幕。当《艾伦·图灵传》的版权被制片人诺拉·格罗斯曼(Nora Grossman)和伊多·奥斯特罗斯基(Ido Ostrowsky)拿下时,摩尔立刻签了剧本合同,而且一分钱都没出。?

创作时,“还原一个真实的图灵”成了他的创作动力。但要做到准确并不容易。图灵的大量工作记录在二战中被毁,仅存的片段成为高度机密。

摩尔不得不从外部寻找细节,以及这些组织对他的影响。令人惊讶的是,关于图灵在破解密码后与军情六处合作的最有力的信息来自《007》的作者伊恩·弗莱明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