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寒冬中,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寒冬?

“应对冲击,亿万市场主体表现出强大韧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

根据目前发布的消息,今年的宏观政策目标将继续以拯救中小企业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重点。这背后是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面临的重大挑战——“资本寒冬”。

正所谓雪中送炭难,锦上添花易。即使国家密集出台各种减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但仍需要大量社会资本“雪中送炭”,保证生产链的正常运转。显然,产业资本和股权投资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业的前三年是最难的,大企业是逃不掉的。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有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9000万个体工商户。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活水源头,中小企业的稳定是稳定就业、保障民生的重要前提。因此,很多宏观政策都是围绕“市场主体”展开的,主要着力点是帮助抗风险能力弱的市场主体渡过难关。

2020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大量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如税费优惠、租金减免等。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以促进消费复苏。一些大平台也推出了数字化运营工具,帮助线下企业线上生存,数字化转型。社会各界都在用各种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尽快走出困境。

一年多来,疫情反复,中小企业经历了最艰难的日子;更别说初创企业或者创业团队,一旦停产几个月,企业的现金流基本都会被切断,生存难以为继。

对于一些资金需求较大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初期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初创期的前三年,在无法提供完整的财务数据和提供资产抵押担保的情况下,被称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困难时期”。

中小企业只有渡过难关才能成功,而初创企业要经历几番波折。即使是今天的大公司,早年几乎都有过艰难的日子。

冯仑在3月4日的一段视频中评论说,许多看似成功的企业家来自普通家庭。白手起家,马花藤和马云也是白手起家。

想必很多人都看过马云这个年轻人拿着一个早期的创业项目黄页去推销的视频。网上还流传着一个笑话,马以前下班后和QQ用户聊天,1999左右的QQ用户可能和马克聊过天。

1999是大老板的第一年。

当时,连续四次创业失败的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集资50万创办阿里巴巴,希望在十个月内获得融资,但到第八个月,钱花光了,只好到处借钱发工资。直到蔡崇信帮马云筹到高盛牵头的第一笔500万美元,阿里巴巴才引起软银董事长孙正义的注意。一笔2000万美元的投资,帮助阿里巴巴和马云度过了创业发展的“最艰难时期”。

2000年,在创立后的第三年,腾讯一度“弹尽粮绝”。当时,马正在到处寻找融资。他找过当时的互联网霸主——门户网站,包括新浪、搜狐、网易、联想等IT公司,但后者都拒绝了投资腾讯的建议。当时银行更不愿意给腾讯以“用户注册”为由的抵押贷款。

在困难的情况下,是IDG资本和李泽楷的香港盈科数码投资了马花藤。当时的220万美元让腾讯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但很快,两家资本又选择退出,直到MIH接手两家股份,所有股东都承诺提供200万美元,防止资金紧张。

2017年,马在回忆这段艰难的往事时说,“当时还担心剩下的资金会被突破,所以* * * *历史上有620万美元。但是换成一个承诺以后能拿到救命钱的投资人,很重要。前两个是早期投资人。我们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类似投资人,我们非常感激。”

如今,经过20年的发展,腾讯市值已超过6万亿港元,李泽楷也曾公开表示过早出售腾讯股权的遗憾。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经历,马也更加意识到,互联网和科技创业公司在发展初期需要稳定、长期的资金支持。

2011年,腾讯确立了开放战略,开始了大规模对外投资之路。后来腾讯投资的一大批企业,现在都是市场熟知的,包括JD.COM、拼多多、滴滴、美团等等。而腾讯则坚持“寸步不离”的投资策略,成为企业的长期伴侣。

除了长期投资,帮助角色定位,尊重创业者的创业精神等投资理念,腾讯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就是所谓的:“经历过你会更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