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孤独的评价:解读唯美主义者狐狸情怀的冒险游戏
提到「人狐恋」,我们会想到什么?可能有人会想到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民间传说故事,比如暗夜孤影,也有朋友会想到更早的关于狐仙之妻的民间传说,比如唐代任传的故事,讲的是狐狸为妻的故事。这些故事很多都反映了古代很多劳动人民美好的心理向往。
今年我给大家介绍的游戏,并不是中国传说中的“人狐恋”的模板,而是以美国阿拉斯加土著的传说和文化为背景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和一只狐狸互相帮助去冒险和探索的故事。这款游戏名为《永不孤独》,或者说《永不孤独:狐狸的传说》,由美国原住民创办的UpperOneGames出版。
节日的开始或结束都会有过场动画,每一个小动画都是因纽特人画板“牙雕”的独特风格。牙雕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通常由鲸须或象牙制成。其传统用途是记录古代故事或历史,游戏中也使用这种风格来讲故事,可见游戏制作团队对游戏中融入文化的兴趣。这是一个用“心”做的真实游戏。
(传统因纽特牙雕风格的剪切动画)
游戏的另一个叙事亮点是游戏与纪录片的结合。游戏刚发布的时候,很多玩家调侃游戏是“买纪录片送游戏”。在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游戏进度探索解锁24部纪录片,游戏官方中文翻译为“文化洞察短片”,总时长约半小时。在纪录片中,玩家可以了解游戏制作的部分过程。而游戏中出现的道具和角色都取自于古代因纽特人的传说。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为制作游戏而收集的因纽特人的生活和文化的信息,还有很多现存的阿拉斯加土著参与了游戏的制作和信息的整理,听了很多因纽特人小时候的经历。对于对民俗学和人类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个游戏一定不能错过。它具有强烈的人文意义。
故事平淡却充满了浓厚的北方古代文化气息。
游戏的故事基于因纽特人的文化观念,他们通常被称为爱斯基摩人,但因纽特人不喜欢爱斯基摩人这个名字。这是北美土著阿尔冈昆人对他们的称呼,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带有贬义内涵的贬义词。因纽特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民族之一。65438+万年前,当世界处于第四纪冰期末期时,他们从最初的居住地西伯利亚穿越白令海峡迁徙到今天的阿拉斯加。
故事的整体构思比较简单,就像小时候听到的很多古代传说一样,讲述了小女孩和她所在的村庄被摧毁后,在路上遇到的一只狐狸之间的深厚友谊和互助冒险的故事。故事没有特别的亮点。真正吸引玩家的是未知的神秘文化。因纽特人非常推崇图腾,这一点在游戏中也能体现出来。游戏中几乎随时都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灵魂”帮助主角群体前进,承担风险。这些“灵魂”的原型就是因纽特人的图腾。
纪录片的大部分元素都出现在了游戏中,比如以赛亚、小人族、流星绳、北极光等。制作团队将各种因素与游戏内容融合,最终呈现出一款极具人文意义的游戏。
总结——最大的亮点是“讲好故事”
这部北美版《人与狐之恋》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永不孤独》讲得很好。
这个游戏不仅仅是用来玩的,它带给我们最大的思考是游戏在社会生活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游戏制作领域从来不缺讲故事的人,比如育碧的《刺客信条》系列,动视暴雪的《使命召唤》故事模块,4A地铁系列。同样,《永不孤独》是一个关于民俗文化的故事,所有这些故事都让玩家惊叹不已。同样,有些游戏故事对于玩家来说就是“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笔者在这里并不是要比较游戏的优劣,而只是佐证我自己的观点:“讲好故事”比“讲好故事”更重要。“讲好故事”的游戏更能打动玩家的心。讲好故事不需要什么晦涩难懂的术语,也不需要什么海量的观察或实验数据。很少有人喜欢看高端的分析,但简单的道理却能引起舆论。
《永不孤独》讲述了一个关于阿拉斯加土著因纽特人的民间文化的好故事。当时这款游戏也填补了民俗题材游戏的空白。《永不孤独》这款游戏虽然还很小,但是为后来的游戏行业提供了很大的借鉴经验。事实上,游戏不仅可以放松和娱乐,还可以作为教育教学的工具,或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现在我们可以用新的工具来继承古老的文化宝库,而不是固执地执着于残余。在我看来,这几年游戏圈的很多大作也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玩家在享受了精彩的游戏内容和玩法之后,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还有其他收获。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戏不再是单纯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