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当众指责别人的错误?
“啪!”一个漂亮的小玻璃杯掉到地上打碎了。正在一起玩耍的幼儿园小朋友都停止了玩耍,看着王大妈和“肇事者”蓝蓝。没人敢说什么。
看到这里,王大妈犹豫了一会儿,笑着说:“小朋友,我们玩游戏要小心,免得以后把玩具弄坏了,好吗?”
“好——”孩子们齐声说,他们又开始了跳绳的游戏。
放学后,蓝蓝主动找到王大妈,哭着说:“王大妈,你真好,不像我妈老是骂我。”我再也不会打碎任何东西了。"
王大妈见了,赶紧擦了擦眼泪,抚摸着小脸,亲切地说:“我们是听话的好孩子。王大妈怎么舍得骂你?”另外,你今天太粗心了。以后多注意就不会了。"
从那以后,蓝蓝再也没有弄坏任何东西,其他孩子也是。
当我们犯错的时候,我们会向自己承认,如果别人用温和的方式处理,我们也会向他们道歉,甚至觉得坦诚相待是光荣的;但是如果别人当众指责我们的错误,就会把事情放大,伤害对方的感情。还不如像王大妈那样处理事情!这样对方会感激你维护了他的自尊,你也是在鼓励他改正错误。这也是一种间接的处理问题的方式,给对方一个缓冲。
波士顿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协调员。他的职责之一是监督在建筑工地工作的员工戴安全帽。他一遇到不戴头盔的人,就批评他们不遵守公司的规定。员工们虽然接受了他的指令,却满心不快,经常在他离开后摘下安全帽。
于是,他决定不再批判,开始考虑如何从细节上说服员工。当他发现有些人没戴安全帽时,就问他们是不是戴着不舒服,或者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然后他用愉快的语气提醒他们,戴头盔的目的是保护他们免受伤害,并建议他们工作时必须戴头盔。结果越来越多的人按规定戴安全帽,没有引起反感或情绪上的不满。
被批评的人永远只会怨天尤人,永远无法反省自己,承认错误。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个问题。所以,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想想这些活生生的案例,你会发现,我们要批评和指责的人,不管他们有没有错,都会坚持强有力的论据,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甚至报复。
无论你如何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轻蔑的眼神,一个不满的语气,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可能带来尴尬的后果。你认为他会同意你指出的错误吗?绝对不行!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和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主意,反而会反击。
千万不要说这样的话:“就看着吧!你就知道谁对谁错了。”这相当于说:“我会让你改变主意的。我比你聪明。”这其实是一个挑战。在你开始证明对手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做好了迎接的准备。因为你的“丢脸”,他会毫不留情的反击。
所以,要尽量多原谅别人,不要再批评别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受益于它而不是它的缺点。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士气,增进与家人朋友的感情,改善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抓住对方微妙的谬误,荒谬归荒谬。
否定别人的言语和行为,容易伤害感情,导致尴尬的局面。但是,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注意到词语的寓意和其细微之处的漏洞,就可以避免这些情况,让生硬的否定有一张可爱的脸,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否定”的任务。
甘洛的祖父是秦朝的宰相。有一天,甘洛看见爷爷在后花园里走来走去,不停地叹气。
“爷爷,你遇到了什么困难?”甘洛问。
“唉,我的儿子,不知道是谁说服国王吃了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清的文官们去寻找。如果他们在三天内找不到他们,所有人都将受到惩罚。”
“秦王太不讲理了。”甘洛气愤地说。
他眨眼间想到了一个主意,说:“不过你放心,爷爷。我有个主意。明天我替你打官司。”
第二天早上,甘洛真的替爷爷打官司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行礼。
秦王很不高兴,问:“这里的小娃娃有什么毛病?你爷爷呢?”
甘洛说:“陛下,我祖父今天不能来了。他正在家里生孩子,要我替他来打官司。”
秦王哈哈大笑:“你这孩子,胡说什么!男人怎么会有孩子?”
甘洛说:“大王既然知道男人不能生育,公鸡怎么会下蛋呢?”
甘洛没有直接揭露秦王的荒谬,而是“跟棒”,从细微处得出更荒谬的结论,让秦王突破自己的观点,在巧妙的回答中暗示其荒谬。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使用反证法的两个基本技巧:
一种是反证法,模拟必须等价,谬误必须等价。贾茹说:“我的狗会说话。”乙说:“我的驴会唱歌。”甲问乙:“驴子怎么会唱歌?”b问A:“狗怎么会说话?”这个反驳,因为驴和狗是等价的,唱歌和说话是等价的,从而弄了个哑口无言。
第二,无中生有的“无”必须是绝对的;反而会给对方留下反击的漏洞,让自己陷入被动。比如有人说:“我的公鸡下蛋了。”另一个人说:“我的母鸡晚上打鸣。”这是漏洞,有懈怠要打。因为母鸡不是从来不叫夜的,这样的反驳不可能有让荒诞回归荒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