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有哪些?

清代八旗是指两黄旗、两白旗、两蓝旗、两红旗,统称八旗。但是,很多人对八旗有误解。比如有人认为八旗指的是八种颜色。比如黄旗比黄旗高。比如满族当旗手,等等。事实上,这是完全错误的。

努尔哈赤刚起兵时,兵力很少,以黑旗为旗,故称黑旗军。建州三围统一后,兵力增加,于是成立了红旗军。1601年,努尔哈赤重组军队,正式建立红黄蓝白四面旗。后来又加上了红、黄、蓝、白四面旗,组成了“八旗”。

当时的户籍制度和中原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努尔哈赤规定每300人要有一个牛的记录,官方记录是真实的。每5头牛记录为一甲,酋长为一甲。每五开是一座固山,大副是一座固山。同时还有左右两个邮寄员。所以在八旗制度下,“只有旗人没有族人”。皇太极后来改国号为清,族人改为满人的时候,满人都是旗人,旗人都是满人。

八旗内部的官员既是武将又是长官,还掌管着所有旗的户籍甚至经济生活。所以孤山额真的是旗主,麦乐额真的是副旗主。

官职的头衔读起来会很别扭,因为大多数人对那段历史了解不多。到了顺治的时候,这些官职的称谓都被改了,大家对改了的名字都很熟悉。孤山额真的改名为都统,麦乐额真的成了副都统,甲拉额真的成了副领,鲁牛额真的成了副领。在鹿山公爵,韦小宝是副总司令。我想你还记得他。

后来随着金朝后期的发展,蒙古部落和大量汉人陆续加入。皇太极为了加强管理,于1633年正式加汉军为旗,几经扩编,终于在1642年编为汉军八旗。1634年,皇太极将其统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编为蒙古八旗。这时就变成了“旗人一定是旗人,旗人不一定是旗人”。

一般任命指挥官时,不考虑担任指挥官的人的旗衔。比如满人可以担任蒙古八旗和汉军的统帅,汉军和蒙古八旗的人也可以担任满洲八旗的统帅。光绪年间,即使不在旗里的人也可以担任统帅。

八旗制度形成后,是后金和后来清朝的主力。但与中原王朝不同的是,清朝的八旗并不都由皇帝掌控,而是分散在旗主手中,由王公大臣把持。这样就形成了分权,所以清初每一个皇帝死后的权力交接都是惊心动魄的。

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掌管着两个黄旗,分别是正黄旗和黄旗,另外六个旗由他的儿子、孙子和弟弟统领。比如皇太极掌管白旗。晚年的努尔哈赤最爱多尔衮,想把汗传给他。努尔哈赤为了壮大多尔衮的实力,任命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为黄征旗的旗主,而他的哥哥多多则掌管黄旗,以确保手中的两面黄旗,在多尔衮死后支持他。

后来努尔哈赤把白旗旗主杜杜(努尔哈赤的孙子)调到红旗,准备送给多尔衮,没来得及安排就死了。这样的分配方案使得多尔衮三兄弟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可惜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多尔衮三兄弟还很年轻,无法与皇太极等人抗衡。最终皇太极逼死了自己的母亲阿巴海,夺走了本属于多尔衮的汗。

皇太极上台后,对八旗进行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调整。过程就不需要细说了。反正他死前亲自指挥两个黄旗,他的大儿子豪格指挥正蓝旗。三旗总有117鲁牛;多尔衮掌管正白旗,弟弟多多掌管白旗,两旗总有98牛的记录。戴珊指挥的两个红旗和吉拉尔朗指挥的蓝旗,三旗* * *有96牛记录。三种力量可以说是势均力敌。

霍格手里有三面旗,想当皇帝。多尔衮手里有两面旗,但是战斗力强悍,想当皇帝。剩下的戴珊和吉尔哈朗也不想当皇帝,只是态度暧昧,从来不明确自己的立场。所以,多尔衮虽然看似强大,却无法强行坐上皇帝的宝座。最后,他不得不妥协。六岁的福临更便宜,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顺治虽然继位,但大权在摄政王多尔衮手里,于是多尔衮抓起豪格的蓝旗,对八旗进行了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调整。总之,到他死的时候,两个白旗是他儿子指挥的,而蓝旗落到了多多的儿子手里。这个时候多尔衮的后劲还很强,顺治被迫站在冰天雪地里出城迎接多尔衮的灵柩,立多尔衮为帝,很丢脸。

后来顺治清算多尔衮后,正白旗落入顺治手中。顺治把正白旗和他的两个黄旗一起提升为“上三旗”,其他五旗称为“下五旗”。形成八旗的顺序:镶嵌黄、黄、白、蓝、白、红、红、蓝。

虽然有上下之分,但八旗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八旗是平等的,无论在哪个旗里,旗手都是平等的。但对于旗手来说,他们都是旗主的奴隶,这种地位不因官职高低、贫富而改变。上面三旗的旗手是皇帝的奴才,下面五旗的旗手是宗室诸侯的奴才。即使旗主降为普通百姓,旗民成为大官,旗民见到旗主,依然要三跪九叩,自称家奴,毫无违和。

到了清朝末年,一些旗主家破人亡,生活落魄,只能做一些粗重的体力劳动,比如赶车、抬棺材。如果旗主在路上看到一个曾经很有成就的旗奴,就会把旗奴叫下来,耀武扬威,训斥一番。旗奴不敢违拗,只得再三请安,说了好话,给了些钱,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