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区域活动总结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1一、班级区域活动:
因为教室的限制,小班的区域活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比如:区域的摆放不能长期固定,区域占用的面积小,区域内摆放的材料有限。
但是老师们根据现有的条件给孩子创造了更好的地域环境。这个学期,我们也可以从各个班级的区域看到老师的创造和观念的改变。
班级的每个角落都是孩子最喜欢玩耍的地方,但由于是小班的孩子,生活经验不足,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区域活动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正确的作用,让孩子到处玩,什么也学不到,说不定还会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本月区域活动的创建:
在活动中,我们观察孩子们,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活动结束后,我们应该就这次地区活动进行交流,并了解彼此在其他地区的表现。
这一次,根据以往地区的儿童活动情况,我们对地区进行了删减和扩充。比如扩大了建筑面积,原有的娃娃屋也纳入了建设,为孩子们的建设成果提供了保存和展示的空间。此外,阅读区被移除,融入日常教学和生活。就这样,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活动的需要,我们重新进行了规划。今天是第一次展示我们的新区。在孩子们的活动中,我发现重新编排后有不合理和欠缺的地方。
三。本月区域活动重点:
(一)区域活动的优势:
●明确的活动目标。
我们的区域活动是多样和详细的。
5月份的常规目标是:1。利用手中的区域卡,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2.不要在活动过程中随便改变自己选择的角落,逐渐培养活动的持久性。通过这一个月的活动,基本实现了目标。
5月份的活动目标是:1。角色扮演:逐渐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学会模仿大人的照顾;2.建构区:在积木的搬运、取放、堆叠、平衡过程中,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手眼协调能力,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3.探索区:尝试用颜料蘸瓶盖密封,感受量的一一对应。
区域活动的正规化。
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儿童在该地区自由活动的必要条件。通过观察,制定幼儿能够理解和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多引导、督促和欣赏使幼儿遵守规则和行为,逐步建立起有序的班级区域活动环境。
●及时评估
小班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和他人在该区域的表现。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我们的评价既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习惯。一个月后,已经有孩子在评估同龄人在地区活动中的表现了。
(B)在该地区感到困惑:
1,材料交付:
我们都知道区域活动的素材要多,要有层次,让孩子有充分的选择。而小班的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我们准备的材料也很有限。在操作中,如果放入过多的材料,孩子很容易分心,操作能力受到影响,不能很好地把握材料的选择和输入。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2情景描述:又到了区域活动的时间了。像往常一样,孩子们拿着地区卡,高高兴兴地进入自己喜欢的活动。而我会做一个观察者,观察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在语言和交流方面的表现,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
今天,和往常一样,娃娃屋仍然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活动区,来这里的人最多。进入玩具屋后,毛毛拿起玩具手机给妈妈打电话。进入玩具屋后,温温看到了毛毛手里的电话,并一把抓住了它。她嘴里还说:“我去叫一个,我去叫一个。”两个孩子开始争抢,留下了“孩子要一起玩,要和孩子商量”的话。我等了一会,两人还是僵持着,谁也不让。另外,要看情况,他们马上就要告发我了,看来我得出去了。于是,我立刻走过去说:“温温,毛毛是我的小妹妹,你能让她先打电话吗?”尽管温温停止了战斗,她仍然看着毛毛的手机。这没有用,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我灵机一动,又从别的班借了一部电话,大声说:“铃铃·温温,过来接电话,妈妈找你。”我看见温温兴高采烈地跑去接电话,和她妈妈聊天。矛盾解决了,温温也投身于愉快的游戏。看来我的分散注意力真的很有效。
评价反思:
小班的孩子年龄小,经常和别人交流,满足自己的需求,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也不会竞争。老师可以利用孩子情绪容易转移的特点,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让“纠纷”很快得到解决。这样既保证了游戏的正常开展,又不影响孩子的游戏心情,可谓一举两得。
小班区域活动总结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达,我们幼儿园迎合了社会的需求和家长的愿望。根据3-4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沟通能力,“家”不再是他们唯一的生活场所,所以小班教学逐渐流行起来,因为有了更宽敞的空间让他们打滚,也有了更多的孩子与他们交流。因此,根据小班幼儿刚入学的年龄特点,教师的预设活动和集体活动要少一些、短一些,教师要以个别教育为主。区域活动是儿童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操纵的一种自主活动。既能让教师了解每个孩子的兴趣、发展水平、能力和学习风格,又能照顾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强调孩子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价值,让孩子的天性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所以在孩子进入小学一个月后,我们就开始尝试在小班开展区域活动,主要是通过营造丰富的区域环境,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发展。
第一,营造“家”的氛围。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对父母的依赖还是比较大的。如何让他们喜欢上幼儿园,喜欢上这种清新的环境?这就需要设计有浓厚“家”氛围的环境来吸引幼儿。具有“家”氛围的设置,不仅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孩子更加适应和喜欢幼儿园,甚至直接影响孩子活动的效果。由于小班的孩子进入幼儿园时间不长,生活经验不足,行动能力不足,需要一段时间来引导他们参与活动区的创建。我们的两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1,墙角的格局像家。
首先,我们用家的感觉来装饰小区的角落。有高高低低的彩色橱柜,漂亮的小床和沙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个性化的弧形桌椅。我们根据孩子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划分了几个活动区域。比如“温暖小屋”、“小运动室”、“小手工坊”、“玩耍”、“陶艺区”等活动区多,每个角落放的物品都“安全”(小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差);“量大”(减少孩子之间的矛盾);采用“多用途”(多用途,使用价值高)的原则。
2.根据孩子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灵活增加面积角。
随着孩子们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行动能力的加强,我们根据他们的能力发展和学习兴趣,逐步逐一增加了新区。小班的孩子是父母喂的,要一下子学会用勺子吃饭,需要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于是我们开辟了一个生活训练区,做了非常漂亮生动的小动物和小婴儿的画像,用物品代替食物,还放上了很多勺子。孩子们正在喂养“小动物”和“小婴儿”
在游戏过程中,我不仅练就了小肌肉动作,还练就了正确拿勺子的生活技能,还体验到了家的乐趣。
再比如篆刻、指画、掌印等艺术活动的实践体验。活动结束后,我们看到孩子们对色彩的喜爱非常迫切,于是活动的延伸自然就放在了我们马上为孩子们开辟的色彩玩耍区,提供红、黄、蓝、绿等颜料、印章、画纸等材料,让孩子们自由选择绘画的方式,既达到了活动的目的,又在活动中增加了同龄人之间的友谊。比如“看一看我的脸”“彩色宝贝的家”角,都是根据集体教学的需要而创造的。孩子们通过以往“看我的脸”活动区的镜像游戏,进一步巩固了对五官和脸上各种表情的理解。在色彩分类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大型教具“色彩宝贝之家”,让孩子们尝试探索正确的分类方法。小组活动结束后,我们把它放在活动区,让那些感兴趣的孩子重新操作,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作为小班幼儿教师,要通过日常观察,及时发现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点,随时更换和添加新区,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因为区域活动关注的不是知识本身的价值,而是孩子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性的发展。
3.沟通能力的提升体现在区域活动上。
孩子离开父母,来到一个新鲜的环境,迫不及待地融入这个新的群体。孩子如何和同龄人更和谐的交流?根据小班小朋友喜欢一个人玩游戏的情况,为了提高小朋友之间的交流能力,我们尝试设立“我们分享的玩具”一角,小朋友可以在这里玩从家里带来的玩具,享受资源。每天允许带一件,可以和同伴交换,介绍自己的玩具怎么玩。既提高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又促进了孩子之间的交流。同时,在这方面,我们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多不需要固定玩法就可以组合的材料,比如拼图玩具,各种形状的彩色泡泡膜等。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互相配合,自由组合,做一些好玩的事情。在孩子的自主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身上无数的“闪光点”,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二,动态活动素材的投放。
材料是孩子探索和学习的桥梁。我们力求在提供的材料中体现发展目标、活动,以及期望孩子获得的体验,让孩子通过操作主动获得各种体验。
1.在交付材料时应考虑个体差异。
放材料既要从班级整体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发,又要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让每个孩子都有适合的、有趣的活动材料。比如“温暖小屋”区,我们准备了很多小朋友平时穿的小衣服,锻炼他们穿衣服、扣扣子的能力。我们放置了不同大小的木质婴儿和衣服,衣服上的纽扣数量和形状也不一样,满足了不同发育阶段孩子的操作需求。
2、素材要注意递进和层次性。
先进性体现在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不断发展;等级制度应该反映儿童在这一阶段必须达到的水平。以拼图游戏为例。一开始,我们准备了孩子们熟悉的简单的水果拼图(3-4块)。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发现班里的孩子基本都能很快正确组装,马上放入一些常见的动物形状的拼图,拼图数量增加到6-7块。同时也照顾到水平较高的孩子,放置了8-10块颜色较多的拼图。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选择活动材料,让每个孩子在不断成功后,都能发展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3.利用家长资源参与素材收集。
有趣的材料可以引起孩子对活动的兴趣,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收集所需的材料可以引起孩子对游戏的兴趣,更有效地达到活动的目的。比如我们在生活训练区创建喂养角的时候,喂养角的材料都是通过动员孩子和家长,让孩子回家收集废弃的饮料瓶和包装袋,食物(蚕豆、鹅卵石、树叶等)来收集的。)用于喂养小动物和婴儿的也是家长收集的,既激发了孩子的活动兴趣,也让家长更加了解我们的老师。
4.教材要多样化,要有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材料的多样化主要是指实现目标的形式要多样化,材料的功能要多样化,材料的品种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儿童的需要。同时,在投放的材料上,也要注意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1)、提供的材料要给孩子留下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些成品和半成品结合的物品和材料。2.提供的材料要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孩子想办法解决。比如前面提到的拼图游戏。(3)、充分利用原材料和废料等。比如泡沫做的桌椅,盒子或瓶子做的玩偶等。
三。区域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小班的孩子刚进入一个新的群体,区域性的活动对他们来说是陌生而刺激的,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在小区的角落里无目的的玩耍。我们老师初步找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
1,无声示范行为艺术。
小班的孩子总是渴望玩他们得到的任何东西。所以一开始,我们并没有坚持突出边角的效果。而是先把角打开给孩子,等孩子把自己的招数做好了,再选择最基本、最必要、最主要的方式介绍给孩子。因为孩子们在前一阶段的操作和拨弄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经过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创造性地拨弄。比如在“施工区”,我们在放入大量塑料制品后,并不急于教孩子们基本的拼写和插入方法,只是让他们先自己摸索和操作。起初,没有一个孩子知道如何把积木拼成某种形状,但他们只是简单地把它们拼起来。
用玩具做游戏,用塑料制品当战争游戏或者用塑料制品当勺子喂娃娃等等。,看似与角落的设置意图不同,但也是孩子创造力的体现,我们完全尊重。几天后,老师参加了孩子们的战争游戏,故意默默地在孩子们面前插上美丽的花朵。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也跟着做了。渐渐地,这些塑料插片成了他们手中漂亮的“鲜花”、“煤气灶”、“公交车”、“新手机”。
2.逐步打开区域。
小班的孩子在得到一个活性物质或玩具后,喜欢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和肢体动作不断尝试、模仿和操作。此外,小班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极短,他们的兴趣很容易转移。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开一个区就够了。如果一下子全部打开,对于没有规则意识、自制力差的小班孩子来说,会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活动的组织和套路的建立,而且对孩子相互之间的良好交流也是不利的。基本活动规则确立后,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决定开放区域的数量。
3.特殊标记引导孩子的规则意识。
每开一个角落,就会有一个角落发生“撞人”事件,一个角落就会特别冷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老师会在墙角入口处设计小脚的形状,几只小脚会进入几个孩子。并初步实行轮流上场制,合理管理区域活动,让每个角落真正发挥作用,让每个孩子都怀念“家”一般的区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