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及对策

中国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及对策;

问题:

(一)人身安全存在隐患?

青少年主要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督下成长。只有双方互相配合,才能获得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由于留守儿童普遍年龄小且大多胆小孤僻,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安全保护能力有限,加上父母远离家乡,学校监管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社会上的“混混”往往以他们为猎物,有的伺机敲诈勒索(多为吸毒人员),有的唆使甚至强迫他们闹事,还有的社会青年对留守女童进行性骚扰,很多留守女童发生性侵事件。与此同时,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溺水、中毒、车祸等意外事件的报道比比皆是。

(2)学习成绩差据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只有10%的人学习成绩优秀,绝大多数人的学习成绩低于平均水平。

留守儿童很少全面发展。本来孩子就是一个天性好动,自制力差的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管不足,这些留守儿童学习观念淡薄,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被老师忽视或被同学嘲笑,使他们感到被冷落和打击,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对学习感到厌恶和害怕,经常逃学,甚至在被老师和同学批评后厌恶学习,形成恶性循环。一些留守儿童甚至出现早恋、不遵守规章制度、拒绝接受管理、撒谎欺骗、小偷小摸等现象。“双差生”大多是留守儿童。?

(3)坏习惯容易沾染?

留守儿童在成长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积极有效的引导。受年龄因素和社会阅历的影响,他们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判断力,非常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被犯罪分子利用。校园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对于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一些原本学习好,思想品德好的同学,会不自觉的放松要求。在我国农村,社会文化相对简单落后,儿童缺乏必要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和公共设施。一些留守儿童开始沉迷网络,染上不良习惯,这将严重影响他们人格的正常发展,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与监护人的情感交流有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很少。监护人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中的亲密接触者,也为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所困扰。他们大多是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有些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懂得在心理上关心和照顾孩子,在学习上也无法给予帮助和指导。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方法还是老样子,和孩子沟通有困难。年龄的悬殊使得他们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认知和心理代沟。爷爷奶奶的监护人不了解晚辈的心理和想法,晚辈不愿意和老人交流。一项调查显示,83%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的监护人关系紧张,有时甚至顶撞爷爷奶奶,一意孤行。[2]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在亲友中很难有归属感,总觉得依赖他人,与亲友有巨大的心理距离。更多的孩子向同伴寻求安慰,有的孩子选择封闭自己,产生孤独感或心理压抑。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在有心事的时候不愿意告诉监护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监护人不能理解自己,另一方面是因为监护人忙于家务无暇顾及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5)日常生活质量下降的留守儿童,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不容乐观。?

?首先,在饮食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离开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家人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办法就会想尽办法陪在孩子身边,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可以通过外出打工赚些钱,但是他们的付出和收入相比还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候由于制度等方面的缺陷,他们赚的钱不能及时拿到,所以在家庭生活中极其节俭。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节俭更加显眼。他们不敢奢望吃好,只想填饱肚子,营养搭配往往跟不上。童年是成长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

其次,在健康方面,这些孩子生病时,通常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治疗。他们只能采取一些简单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扛着”,导致病情加重。同时,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不注意个人卫生,不经常洗澡换衣服,不修边幅。这些都给留守儿童的健康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第三,家务负担变得更重。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大部分优秀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老弱病残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稍微有点力气也要加入劳动者的行列。即使不做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过早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影响。?

(六)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环境难以保证留守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留守儿童的经济、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制约,直接导致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在贫困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导致打工收入低,父母收入水平低导致对孩子教育投入不足,最终不利于孩子享受教育机会和资源。社会和学校教育不足以满足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难以有效补充和替代其家庭教育的不足,导致留守儿童教育层次结构偏低。于是,“受教育程度低”在留守儿童和家庭中形成了代际之间的恶性循环。大多数留守儿童很少接触外面的新鲜事物。同时,在打工文化盛行的山区,“读书无用论”使得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没有长辈或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产生了中断学业,跟着父母去打工的想法。山区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教育水平等因素限制,难以对留守儿童提供有效的教育和特殊关爱,难以弥补留守儿童学业发展的缺陷。所以在农村失去学校的学生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的,占了很大比例。?

对策:

1,带着孩子* * *一起生活。如果家庭条件允许,你应该带上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和谐家庭的氛围能最大程度弥补孩子受伤的心灵,父母的经历直接影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家长要对自己的责任有充分的认识,同时也要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尽力给孩子一个有自己父母的完整的家。把留守儿童带在身边生活,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最大限度弥补孩子受伤的心灵,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波动,纠正孩子不正确的行为倾向,把孩子的不良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2.增强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感情的传递和反馈过程。沟通的目的是寻求思想感情的顺畅。【10】农村家庭安装电话后,将为父母提供更多与子女交流的机会,让父母在有限的条件下,更多地了解子女。同时,家长也可以选择书信与孩子沟通。有些话和想法可能不是孩子在电话里说出来的,但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表达出来。书信可以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锻炼孩子的语文写作能力,缓解孩子内心的焦虑,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应对策略。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不仅要关心孩子每次的学习,还要理解孩子。

孩子的内心世界为孩子提供了表达内心想法和欲望的机会,对孩子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把不良行为的种子扼杀在摇篮里,把分离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

3.创造与孩子团聚的机会。一个幸福的家庭是留守儿童最渴望的。父母应该尽力创造与孩子团聚的机会。父母一方或双方可以利用法定节假日回家与孩子团聚,与孩子一起过生日,也可以在寒暑假带孩子到城市生活。这样可以减少长期与孩子分离的时间,减少孩子的被遗弃感,也可以让孩子提前感受城市的生活。?

4.可以多送孩子礼物,但是不要送太多的钱。调查发现,77.3%的孩子希望在生日那天收到父母的礼物,[11]这说明他们最渴望父母的关爱。所以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你给他们买个礼物,孩子会感受到父母深深的思念,当然也不会有被抛弃的感觉。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只知道给孩子发很多零花钱,以求情感上的补偿。他们很多人误以为只要多给孩子寄点钱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就是对孩子负责。这种做法反而会养成孩子闲散奢侈的坏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5.找到合格的“代孕父母”。有些父母因为职业的特殊性,可能要同时外出。这个时候,父母就不要试图省力省心,交给老人来照顾。家长要认真仔细的考虑对孩子的照顾,因为这可能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命运,一定要慎重!建议在一个人的亲戚中,家庭和睦温馨的家庭,有爱心性格好学习上进的孩子,能辅导孩子功课的家人可以作为首选。如果条件好,还可以找孩子的老师做代孕家长。父母要定期(最好一周一两次)联系寄养家庭和孩子,询问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让孩子切实感受到来自远方父母的关心。同时。父母要及时向寄养家庭表示感谢,及时将孩子的生活费寄给寄养家庭。?

6.父母尽量不要长时间外出,或者至少留下其中一人照顾和抚养孩子。因为年龄越小,越需要父母的照顾,对父母的依恋也就越强烈。虽然很小的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父母离开后他们能感受到亲情的缺失,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而且童年的痛苦经历会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这种痛苦甚至会伴随他们一生。孩子在一些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关爱,比如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孩子即将高考。父母要尽可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共同面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7.家长要增强教育责任感和自觉性。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根本对策是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即建立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种作用是别人无法完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要从他们的父母做起。要改变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让他们知道教育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配合,形成合力。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责任意识和教育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儿童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在预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中发挥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