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面试热点:直播答题靠烧钱能火多久?
随着这种模式的流行,汪涵、李艾、李丹、陈赫等明星都担任主持人,参与“直播答题”,与答题的“宝宝”们互动。另一方面,“直播答题”节目的出现,也让在直播领域遭遇瓶颈的PGC找到了正确的“爆款”打开方式。
热度
直播平台砸钱圈粉
65438年10月3日,王思聪30岁,微博,谁发消息“我每天发奖金,今晚9点发65438+万...我给钱,我就开心”,宣布他拿出65438+万元作为一款名为“冲顶”的直播答题app的奖金。当晚,站台涌入25号。
简而言之,“直播答题”模式就是:每道答案直播,12题,每题3个选项,每题10秒答题,答对全部12题者瓜分全部奖金。邀请好友下载APP的回答通常会获得一次复活机会,但最后一题不能使用“复活卡”。答题时,直播主持人会口头播报问答,公布实时成绩,讲解相关知识点。
去年,Vine的联合创始人Ruyusupov和Colin Kroll创建了HQ。
琐事》APP,由美国喜剧演员主持,工作日每天两次,周末一次。奖金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吸引了几十万用户参与,排名为2017的APP。
店铺总榜第27,游戏类第7。国内引入这种模式后,西瓜视频推出百万英雄,映客直播推出奶酪超人,花椒直播推出百万赢家...目前“直播答题”持续火爆,从一开始一天两三场到现在一天四五场;单场总奖金额也从一开始的65438+万元,增长到现在的65438+万到300万元。
直播答题也开始尝试与传统媒体合作。65438+10月13日,奶酪超人与人民日报客户端* *联合推出特别节目,奖金1010000元,主持人李艾和人民日报客户端* *主编均担任冠名官。这次活动的话题都挺积极的,比如中国第一艘航母,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艘货船,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
答题外挂攻防。
随着“直播答题”APP的流行,“答题插件”应运而生。“搜狗”冲出“旺仔答题助手”,却被花椒直播投资人周diss:“我们砸钱,你们骗人,太流氓了!”据悉,花椒“百万赢家”项目组已经成立了防止外挂的技术部。相关负责人回应:“市面上的外挂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语音识别和地图识别技术,第二种是通过抓取产品界面入侵题库。我们有独特的加密方案,入侵者无法通过这种方式破解。”
趋势b
电视综艺持续下滑?
《冲顶》虽然是一个APP平台,但本质上是一个高互动性的PGC综艺娱乐节目,挑战传统综艺。国内谜题答题综艺《快乐词典》的鼻祖——微博制作人刘表示:“终于,谜题答题节目以这样一种快速、爆发性的方式,从电视走到了新媒体的直播。是互联网的另一个出口,还是传统电视的警报又响了?”
PGC(英文全称:专业生成
Content)是指专业制作内容,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原创视频综艺节目,这是典型的PGC、王思聪的《你好!女神》和马东的《饭局的诱惑》是现场综艺的代表。这种“直播答题”模式的流行,终于为PGC在直播综艺领域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打开之路。
相比之下,传统的电视答题节目,如《一站到底》,虽然节目质量高,但因为缺乏互动性,收视率长期维持在0.4左右,这也说明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如何通过回答直播问题盈利?
随着“直播答题”的流行,很多直播平台都入局了,但如何盈利仍然是个大问题。要知道,即使是直播答题应用的先驱“HQ
琐事》APP尚未实现盈利。据业内人士估计,像一哄而上、奶酪超人、百万英雄等app还处于争夺用户的初级阶段,各平台的答题时间往往是错开的。但预计未来半年内,将有一批直播平台加入“投币”阵营,投入只会更猛,盈利机会远未至此。
如何保持这类平台的粘性也是一个难题。如果平台之间没有差异化竞争,用户很容易失去新鲜感,烧钱模式必然难以长久维持。目前各平台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邀请明星做主持人,汪涵、李艾、李丹、陈赫等人都参与了“直播答题”,还推出了提高奖金额度、适时调整题目难度等措施...但大多数平台还没有解决“用户社交”这个增加粘性的关键因素。
(羊城晚报龚伟峰)
媒介
光明日报:直播答题,热钱护航不等于创新。
2018刚刚开始,互联网的一个新风口似乎已经出现。这个“新出路”就是现场回答。从出现到引爆只用了半个月,直播答题中奖模式迅速进入百万级别——单场在线人数突破百万,奖金金额突破百万。各大平台纷纷入场,通过提高奖金额度、拉明星助阵等方式争夺用户。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种竞争开始变得不公平,利用外挂作弊的现象已经出现。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15分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名人。套用这句话,或许在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15天可能会出现一个“新风口”。从各方的努力到人们参与的热情,直播答题似乎给人一种新的风口已经到来的感觉。
严格来说,这种答题拿奖励的模式并不算创新。它在中国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比如益智类电视节目《快乐词典》。只是网络直播问答依托移动互联网的便利,实现了全民参与的低门槛,参与度和影响力远非过去的电视节目可比。
从上看,网络直播问答的火爆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对于各类网络直播平台来说,竞猜以“知识竞赛”的面貌重塑了以往直播行业的形象,同时获得了新的流量和用户。这种模式的推出,本身就是直播行业从过去“低俗”形象切入的一种努力。对于参与的网友来说,直播答题开辟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甚至是“解谜、娱乐、赚钱”。所以短期来看,直播问答是不可多得的负外部性较小的模式创新,尽管目前存在奖金透明、作弊外挂等问题。
但是,越是热门的游戏,越需要冷静审视。如果说知识付费是让用户花钱买知识的话,直播答题正好相反,给很多人一种“靠知识赚钱”的错觉。从人气来看,显然后者更胜一筹。但无论是知识付费还是直播答题,自始至终,知识未必是核心,更多的是实现某种商业目的的工具,是全民娱乐,是放大的噱头。
另外,这个风口能走多远,能不能成为直播行业的救命稻草,能不能以一种“粗暴”的争钱方式铺路,能不能真正为互联网新经济找到一个可持续、有活力、健康的行业未来?恐怕连投资人和平台都还不好意思。这种不确定性是互联网新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其生命力的体现。但是,越是热闹的时候,越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热钱不等于创新。当游资退去,用户参与热情降低,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捍卫一个行业的存在价值?对烧钱模式的依赖是否也反映了行业浮躁和投机的一面?
在互联网领域,“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这句话收获了无数粉丝,被很多创业者和投资人奉为圭臬。但也有创业者让我想起了这句话的后半句——“猪遇到风会飞,但在风中摔死的还是猪。”在互联网新经济领域的今天,最缺的不再是“风口”,而是风过去后依然扔不出去的“猪”。
(朱长军)
北京青年报:直播回答是“换个位置跑步”
王思聪的冲顶发布会、映客的奶酪超人、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的百万英雄、花椒直播的百万赢家……2065 438+08最火的新鲜事无疑是“直播答题”,百万奖金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参与。但也有分析认为,这种商业模式难以为继,因为直播答题没有持续的用户需求。虽然有一些现金渠道,但是维持起来会非常困难。
很多人关心的是,答题砸钱有没有前途,会不会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虽然“砸钱”和答题结合是新生事物,但无论是“砸钱”还是答题本身,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是分开的。对它的回答其实应该分为:“砸钱”有前途吗,回答问题有前途吗?
“撒钱”是因为答题而来,为了让答案更吸引人。在很多人看来,“金钱战争”这个问题的直播回答已经有了疯狂的味道。无论是“砸钱”的绝对量,还是带来的影响,都无法与网约车发展初期的“烧钱大战”相提并论。当然,任何一种烧钱都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砸钱大战”可能会烧得很快,感谢也很快,有一天会按下停止键,但就直播答题本身而言,未必是昙花一现,未必没有春天。
这段时间直播答题真的很火,甚至一些经常走在时尚后面的人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不排除奖金的巨大吸引力,但要说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是为了奖金,恐怕是“低估世界”的夸张说法。直播答题其实就是互联网版的“快乐词典”。比起正确答案,你能不能拿到奖金,最后能拿到多少奖金,更重要的是你从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是在轻松娱乐的方式中学到了知识。知识是直播答题的一大标签。
细数互联网这几年的变化,可以看到知识消费异军突起,已经进入春天。据统计,截至2017年8月,知识付费用户已超过5000万,市场预测行业年经济规模将达到500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火热的直播行业正处于停滞期,经历着“倒春寒”,不仅在道德情操上屡遭诟病,在行业效益上也乏善可陈,看不到可预见的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直播遇到了知识,打开了“直播答题”,出现了“答题砸钱”。
就知识消费而言,直播答题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是“蹭流量”,可能不是很多人认可的知识学习方式。但是对于直播行业来说,现在的知识路线和过去的三关路线相比,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想想有一段时间,围绕直播发生了很多负面新闻,有些不仅跌破了道德底线还触犯了法律法规,屡屡让人“辣眼睛”。这样的直播反映的社会问题越大,火起来带来的负能量就越大,解决起来也越困难。直播行业相比过去,想到了改变,想到了向符合社会美好的方向改变。变革本身不应该受到太多的批评。
当然,“种下龙种”也可能“收获跳蚤”。直播最后会怎么样,还是要看市场。但需要指出的是,社会认可和市场认可并不矛盾,社会认可往往是建立在市场认可的基础上的。一个能看清社会发展方向,满足美好需求的行业,不仅会被社会认可,也更容易被市场认可——这一点已经被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和无数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所证明。直播行业看到行业存在的问题,告别“问题成长”,应该得到理解和支持。
直播答题至少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让他们看到直播行业也可以以一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方式在阳光下运行——直播答题其实是在“换个位置运行”。至于在大部分用户难以中奖的情况下,能否保证参与者的持续热情,这就需要直播平台来回答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越努力越幸运”,坚持走这条路的行业越容易进入春天。(乔杉)
红网:直播回答“开放”,游戏还能玩的开心吗?
从知识付费到知识变现,再到知识派的新年致辞,手机APP诠释了“知识也是生产力”这句话。
新年伊始,线上直播答题游戏迅速成为“屏幕级”爆款产品。每天有几百万人沉迷于12题,答错的出局。所有答对的人都可以瓜分权威机构几十万甚至300万元的奖金。短短十几天,“冲顶”、“百万英雄”、“奶酪超人”等一批类似的答题游戏逐渐引人入胜。高额现金奖励,线上PK——面向全民——资本大鳄在“风口”抛币,吃瓜群众在比赛中狂欢。
但是,利润难免成为规则失控的江湖。网络直播答题游戏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不外乎两个:一是游戏方数据造假。在这个流量的风口浪尖上,玩家可能会有两种欺诈冲动:参与人数和中奖人数。前者可以化妆,敷衍投资人;后者可以稀释奖金,控制成本。虽然从法律上讲,如果平台以“注水”的方式用中奖人数稀释奖金,属于欺诈行为。根据《民法通则》,这样的行为无效,网友可以要求平台赔偿损失;但是,网友的质疑,舆论的质疑,能靠APP自说自话来证明清白吗?
第二,直播答题是“开放”的,涉及到奖金问题,所以不是游戏那么简单。因为根据《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规定,游戏软件厂商或者个人作者开发的游戏软件,开发后受著作权法保护。外挂、插件、辅助app在没有得到答题软件所有者许可或授权的情况下谋取利益是违法的。这种“开放”和当年春运抢票的插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抢票的插件大多是免费提供的,对公众有利,所以铁道部没有严肃追究责任;直播答题的“外挂”明显是针对个人奖项,明码标价。恐怕平台不会坐视不管。
直播答题的产业价值显然不是看谁的“小抄”更牛逼。否则,这就不是知识与智慧的PK,而是搜索引擎与人工智能的竞争。当然,本来就是一个游戏,一个赚钱的梦想,似乎也没必要特别认真。而且这种竞争姿态,似乎是对“读书无用论”最有力的驳斥。但在商业和法律上,新兴市场不可破,法治底线不可逾越。如果这个游戏能可持续的玩下去,恐怕规则和纪律真的要保持领先了。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