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培养;儿童;行为习惯孩子养成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是幼儿期。除了家庭对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影响,学校也是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也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是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希望孩子在学习上取得高分,而忽视了对孩子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想吃儿子做的馒头。等他儿子临时学习送过来的时候,他已经死了。他给儿子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自己流汗,自己吃饭,自己做事,靠天,靠人,靠祖宗,你不是英雄!”可以看出,他生前不忘教导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不也是一种启发吗?这就要求家长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教会孩子做人,敢于挑战自我,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和社会的需要。1996年,某期刊编辑部在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中学生把父母填在“最受尊敬的人”前两位,而美国中学生填在“最受尊敬的人”前两位。悲哀,中国父母!是因为中国的父母不爱孩子吗?不完全是。事实上,中国的父母在养育孩子上的苦心、力量和头脑堪称世界一流,尤其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在拼命地跟上养育孩子的竞争。邻居给他们家孩子买了电子琴,我也想给他们家孩子买钢琴:邻居给他们家孩子买了电脑,我想给他们买一台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隶”,为孩子提供各种“服务”。他们只知道慷慨解囊,单方面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对父母、长辈、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坏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家长自己和社会。
(3)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适应学校教育的需要。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行为习惯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和公正阶段(10-12)。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是不稳定的: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到外部价值标准的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就是对父母或老师的绝对服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和不变的道德标准。他们的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的影响,比如父母、老师和一起玩的同学朋友。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帮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形成稳定的习惯,同时也可以防止孩子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形成一些不良习惯。
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建议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庭沟通,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有比家庭更系统、更专业的方法和策略来保证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确定规范、系列化教育幼儿园应建立日常化、系列化教育。3 ~ 6岁儿童是人格和道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他们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人格和道德在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反复出现,所以教育内容要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制定幼儿日常活动的作息规律,规定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做到和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幼儿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姿、睡眠方式、饭后收拾、活动后整理用品等。比如按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第一次入园就有爱的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母爱教育;六一儿童节做好儿童教育;七一爱党教育。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轻;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秩序,不干涉他人,爱护公共财产。午餐要求做到“三干净”:碗干净、桌子干净、地面干净,教育孩子爱惜粮食。午睡时,要求孩子自己脱衣服,自己整理衣服,翻衣领。我们教育孩子“做自己的事,学会做不会做的事,坚持学以致用。”我们注意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胆小的孩子,培养勇敢的品质;对待霸道性格的孩子,要培养宽容、和谐、善良;对待贪吃别人东西的孩子主要是培养诚实的品质;对待叛逆性格强的孩子,要采取综合的训练方法,以纠正其不良性格为主。因为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老师的教育方式也可能有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和了解孩子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孩子改造成人世界。现在培养孩子的习惯很难。最大的困难是,我们的父母,甚至是爷爷奶奶,包括老师,他们自己可能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我们可能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和很多动物一起长大。我们有可能带着很多旧思想,旧文化,旧习俗,旧习惯。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我们不挑三拣四,但是你捏了之后,他们不一定会买。别人最后怎么买?这些问题我们都没想过。这是条件反射。我想尝试和捏我选择的一切。这个坏习惯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在班上吃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谁不选择比较,总是选这个或者觉得那个更好。再比如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很多成年人对小家庭的卫生“一尘不染”,但他们却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对他们的下一代产生负面影响。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性的学校,父母是习惯性的老师。”为了使孩子的行为习惯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建立家庭和幼儿园统一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系统学习幼儿德育理论;《家庭教育专刊》和《家庭教育小花园》始终发挥着宣传和传播作用;每月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和老师随时了解孩子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教育,让家长自觉、积极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在家和在园里有同样的感受,良好习惯的培养才有真正的意义。
(3)尊重孩子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参与到孩子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有习惯形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孩子的过程的危险。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条。你什么意思?也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制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太可怕了。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孩子是主人,我们只是想发挥他们主人的作用。要养成一个好习惯,要让孩子觉得这是我希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只有当我有更多的好习惯时,我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这是积极的,不是强迫的。
孩子的参与是有阶梯的,阶梯有五层:第一层是操纵,大人操纵孩子;二楼是装修,找几个小朋友表演,装修;第三层是象征性参与;第四层是成人作业;第五层是和孩子讨论;我们习惯养成的起点是五楼。我们应该和孩子们讨论。我们要培养他们的好习惯,和他们讨论:你需要培养这个习惯吗?你愿意培养这个习惯吗?因为孩子有选择的权利: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热爱运动的习惯,礼貌的习惯...你不能把内向的孩子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也不能培养成急性的孩子。在养成习惯的时候,要注意规则,尊重差异。
(4)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孩子当作天津鸭子来填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一些钥匙,让他们自由地打开文化的宝库和宇宙的宝藏。”我们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礼貌、遵守纪律等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略了一个可以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核心问题——自信心。自信是孩子人格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所谓自信,就是积极的自我评价,期望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自我肯定的情绪倾向。自信是对自己实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孩子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能勇敢面对困难,大胆尝试。在幼儿园,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其他孩子。他们往往不敢主动要求团赛,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大家面前大胆展示自己。面对新的事物和活动,经常会恐惧和退缩。因此,教师要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以保证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比如,很多孩子在动手能力和行为习惯上,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很远。到了幼儿园,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行动自信和自理能力。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大人对孩子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剂“补药”。信任不仅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鼓励,还取决于老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对于幼儿来说,只有拥有成功的经历,才能获得自信。只有当孩子充满自信时,他们才会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中的机遇和挑战。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让孩子不断进步,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孩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家长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发展成为良好的行为。父母好的行为可以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接受。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要尽职尽责,仔细观察,及时表扬他的良好行为,加强和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并加以巩固;对不良行为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认知,而不是指责他,不要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剥夺他与孩子交往的机会和权利。
习惯的形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当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成功感时,他会很自然地重复这种行为,成为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也要从家庭开始。
三、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服和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第二,有利于孩子的自立和自信。做好自己的事情,当然是孩子能做的事。不要小看孩子可以独立完成一件小事。如果父母给予支持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会逐渐增强。第三,有利于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要懂得关心,爱护,帮助别人。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第四,有利于孩子的事业成就。专心,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未来学习成绩最重要的行为习惯。第五,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支配生活。”可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儿童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而会给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资料:
[1].钱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考试周刊》,第11期,225页。
[2].新,孟祥芳《论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第1期,第109期。
[3].葛海荣《注重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百花园》2012第11号,第197号。
[4].李兰《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教学研究》2012第10期,第110期。
[5].庞《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