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理游戏架起哲学课堂与学生心灵的桥梁。现代哲学史的两个流派

哲学作为一门“高深”的人文学科,其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触及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心灵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气质。那么如何在哲学课上引导学生更有效地认识自我,审视人生,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呢?

笔者尝试将心理游戏引入哲学课堂教学实践。心理游戏趣味性、灵活性、个性化、生动性强,可以帮助学生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对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在哲学课上,我们可以通过小小的心理游戏,在哲学课和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哲学课成为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一,学会在游戏中认识自己,找到灵魂的支撑点。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呢?美国心理学家祖哈里有一句名言“祖哈里之窗”:自身存在盲点,要靠别人去反思;无意识的部分本身就会无知,所以一定要通过别人来反思自己,告诉自己,让自己更了解自己。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认知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外部评价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我在教“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认识自己”时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游戏:上课时,让每个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自己的样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五大优点和三大缺点,然后和同桌画出对方的肖像并指出对方的优缺点,在对比中“轰炸”优缺点,看看他对自己了解多少,对自己的印象是什么。在激烈的相互轰炸之后,每个学生被要求再次列出优缺点,并画出一幅心理自画像。这个教学游戏的引入促使学生第一次深入思考一个问题“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会在游戏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灵魂的支撑点。

第二,在游戏中学会合理归纳,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归因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成功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或分析的过程,它往往能刺激、促进或阻止人们的行为,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学生在对学业成败进行归因时,不同的归因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如果归因于自身的能力,这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他们往往会在成功时充满信心,但在失败时就会失去信心;如果归结为自己的努力,一个内在的不稳定可控因素,他会在成功的时候继续鼓励自己,在失败的时候更加努力学习;如果归结为任务难度的外在稳定不可控因素,他会在成功时提醒自己做好学习困难挑战的准备,失败时经常抱怨试题太难,把成功寄托在下次难度的降低上;如果归结为运气好坏的外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他成功了会觉得幸运,失败了会觉得倒霉。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自身的内在因素中寻找原因,这些因素是他们能够控制的更稳定的因素,有助于学生增加自信心,加强对成功的渴望。

在讲授事物的发展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时,课堂上引入这样一个心理游戏,对学生进行诊断。给每个学生20个问题,让他们在自己认为一致或比较一致的问题号上做个记号,然后从自己的选择中选出最重要的5个,按重要性由大到小写出来。如果你觉得还有其他原因,可以写出来。主题如下:

1,家里没人指导我学习;2.学习科目太难;3,家里环境差,没法学习;4.父母不关心我的学习;5.班里学习氛围不好;6.学校让我厌烦;7.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他们;8.我运气不好,复习的内容总是考不上;9.考题太难了;10,不喜欢某些老师;11,我懒,不愿意学习;12,没有好的学习方法;13,情绪不稳定,经常被情绪困扰;14,缺乏毅力;15,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16,学习基础差;17,我不够努力;18,身体状况不好,无法专心学习;19,没有学习兴趣;20、自身能力不够。

学生认识到合理归因在自我诊断和交流中的重要性。知道正确的归属,不仅是过去的完美结局,也是下一次成功的良好开端。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客观分析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避免主观臆断;无论如何,首先要从自身内部找原因,不要一味归咎于外部环境;努力寻找自己能控制的原因,不要把原因归结于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努力做自己的主人。

让我们在哲学课堂上尝试展示心理游戏的独特魅力,尝试探索学生深层的精神境界,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走向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