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国人饮食习惯及由此形成的民俗风情、社会文化差异。
南方人喜食大米,北方人喜食小麦,这当然跟作物的地理因素有关。然而南方人主食有米之外还做汤,家常饭也有“三菜一汤”的说法,原因是大米属寒性食物,伤胃,必须佐汤润胃。 北方人一顿饭馒头,一个菜,一碗粥就可以了,没那么讲究,这可能和经济因素有关。
你看看我的一篇文章可以帮助你了解一些知识:
/%D5%C5%CA%A5%C5%B5/blog/item/874e54f26b37811ab07ec55a.html
面
我这里说的“面”不是人体部位脸,也不是人们都喜欢的“面子”,而是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
我喜欢面胜于米,也许是因为我是北方人吧,但更因为面能做出各种不同的面食,而且做法不一,一千种食物就有一千种做法,每一种都有独到之处。
试举几例。若按形状来分大体上有条状,饼状和不规则球状等几类。条状的我们熟悉的有拉面,刀削面,手擀面,油条,凉皮等,细分还能分出很多种;饼状的有葱油饼,手抓饼,千层饼,煎饼,烙馍,菜合子,火烧,白吉馍等;接近球状的有饺子,丸子,混沌,馒头,包子等。另外有些地区还有什么饹饹面,担担面,揪面,板面,阳春面等等数不胜数。
当然,面食的受人喜爱不仅仅在于它的好吃和分的种类(如汤,饺,丸,包,饼,条等)多,更是由于它们名字的有趣和做法的讲究。
如拉面应属面中之王,分起来讲究颇多,有大拉面、小拉面、龙须面、空心面、夹馅拉面、水拉面、油拉面、扁条拉面等诸多品种,再分就有南方的“佛山拉面”和北方的“兰州拉面”,“新疆拉条”也都各有特色。但做拉面不但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我前几年有幸得一位老师傅的真传,这里我就多说一点。说是真传,的确如此,要学会拉面必须师傅言传身教,自己身体力行,否则只是看看听听,或师傅稍留一手,那你可就得花上许多年去琢磨。和面是拉面制作的基础,是关键。首先应注意的是水的温度,一般要求冬天用温水,其它季节则用凉水,温度30度左右为宜。传统的做法用"蓬灰"和面,而且要加盐。所谓蓬灰就是一种特殊的碱,能使面迅速软化,韧化,盐则可以增加面的“筋”。但“佛山拉面”例外,不加蓬灰,有时候甚至不加盐,这就要求拉面师傅有更高的水平,要更熟悉面性。和面讲究“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这是一个考验体力的时候。再接着醒面。把揉好的面两面抹油,然后扣在容器下。每隔几分钟重复一次,一直到你把面拉一下它不会缩回去,就可以拉了。但是拉之前的“甩面”环节却又是考验体力的时候。如果客人多,那么一个面挤儿就有十几斤重甩起来浑身的劲儿都得用上。前些天我在餐厅一楼看到师傅们拉面,忍不住手痒,就央求了一个机会。甩面可把我累苦了,十几斤的面团忽闪几下我就浑身冒汗面红耳赤,终于败下阵来。看来,要想拉面,必须先得锻炼身体。甩好的面掐成一个个面挤儿,一个面挤儿正好拉一大碗面,每拉一下,要在手腕上回折一次,拉到最后,双手上下抖动几次,则面条柔韧绵长,粗细均匀。观看拉面象是欣赏杂技表演,拉到最后时的"一拉一闪"最是吸引眼球。若是围观的人多,拉面师傅心血来潮,他会多玩几个“艺术动作”,如把面凌空转几圈,再拧个麻花,唬得人们一愣一愣的。拉面的形状也随食客喜好,圆的,扁的,三棱的,粗的,细的,厚的,薄的……
接下来的重要一环是汤,汤可以说是拉面的魂。汤的制法,早在《齐民要术》中已有记载,经过长期实践,用牛肉、肥土鸡、牛肉为主料,采用三十多种调料和中药调配熬制的老汤,经沸煮、微煮,使主料鲜味溶于汤中,中间要经过两次“清俏”,成品清澈见底,味道极其鲜美,是拉面里最入味儿的汤料,不仅鲜美,而且不膻不腥,味厚色醇,香浓鲜美, 滋阴潜阳,补阴虚,清血热……现在的汤没这么复杂,拿最有名的“兰州拉面”来说,牛肉和花椒、草果、桂子、姜皮等香料在大号铁锅内煮成“清汤”,煮熟的拉面浇上清汤,佐以牛肉丁(或片)、香菜和蒜苗,调入红亮的辣椒油即可食用。一般来说,拉面的地道不地道,内行人尝一口汤就知道了。在“拉面界”,一碗成功的拉面应是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做到这几点,你真的就做成了这面中之王了。其他的像龙须面、空心面、夹馅拉面等技术要求更强,一般人很难制作,这里就不赘述了。
看到了吧,就只是拉面就说了这么多,可见“面”的学问不小。
另外一个有趣的面食是陕西油泼面,也叫油泼辣子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关于它还有一首诗,说的是陕西八大怪:
帕帕头上戴
房子一边盖
面条像腰带
烙饼赛锅盖
辣子是道菜
泡馍大碗卖
唱戏吼起来
大姑娘不对外
这其中“面条像腰带”说的是“扯面宽得像裤带”, 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比硬币厚,薄时却如同纸张。一根面条就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陕西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煮好的面先放碗里,然后把烧沸的辣椒油舀上一大勺浇在面上,登时黄澄澄,金灿灿,面的表皮一层酥脆,软香不塞牙,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舒坦。
陕西油泼面现在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在郑州,估计至少也有20家分店,而且家家生意火爆,有兴趣大家可去品尝一番。
我是河南人,所以说到面食就不得不说一说烙馍——河南特色小吃。烙馍,故名思义,是烙成的,而不是蒸、煮、炸、炕成的馍。它与摊煎饼很相似,现在一般用平底锅烙,古时候用的是四周略平,中间凸起的铁望子。不过摊煎饼是用稀面糊,而烙馍是用揉好的硬面团。烙馍本是以前人们穷苦时的吃食,但现在却成了河南人过春节时的一个传统。正月初十,家家都吃烙馍,自己不烙的也要买着吃。此时烙馍是妇女大显身手的时候。巧妇手中的小木擀杖,能擀得面饼团团转,核桃大小的面团,就能烙出直径约一尺的圆如月、白如雪、薄如纸的"张子"。馍擀好以后,小擀杖随手一挑,不偏不斜就搭到了望子上,手头熟练得如同耍杂技一般。民间传说,唐代诗人李白年少时,一次逃学出游,遇见两位老奶奶在烙馍。一个墙里,一个墙外,墙里的老奶奶把馍擀好后,擀杖一挑,就扔到了墙外的望子上。李白从老奶奶惊人的烙馍功夫得到启发,刻苦攻读,勤学不辍,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诗人。
河南人吃烙馍很老练,吃饭时,拿起一张烙馍,左手一托,右手夹菜往馍上放,"噌噌"一卷便往嘴里送,吃得有滋有味的,这叫烙馍菜卷。最有趣的要属卖烙馍的吆喝声,你听:烙馍卷菜,吃着不赖,芝麻酱,豆腐丝,火腿肠;烙馍卷葱,吃着真中;烙馍卷肉,吃不够……这顺口溜用河南话喊起来抑扬顿挫,韵味儿悠长,百听不厌,听着听着你不由得嘴就馋了。
关于面和由面衍生出来的面食文化,说它一天一夜,说上一大箩筐三马车也说不完,索性止住,任由我们自己去品尝,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