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600元,包括衣食住行:这个地方的养老经验值得推广。

在全国县级市百强城市昆山的东南端,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小镇——淀山湖镇。东、东南毗邻青浦区,北邻昆山千灯镇、石浦镇,西北邻大市。其中,最重要的是她与淀山湖结缘。

说到淀山湖,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上海的一个湖。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淀山湖不仅在上海,在昆山也有,主要在淀山湖镇。当然,人们确实有理由误解淀山湖。在空间距离上,淀山湖距离上海市中心仅60公里,也是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源头。淀山湖属于太湖流域,与浙江省杭州市的千岛湖相连。总面积62平方公里,相当于11.5个西湖,是上海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其中,上海管辖的水域面积为47.5平方公里,约占整个湖泊面积的五分之四。最难得的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高度发达的沪苏交汇处,位于黄浦江主要取水口上游的淀山湖一直保持着国家二类水质,成为这座世界级城市最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之一。

淀山湖小镇因与上海高度交织的淀山湖而得名。根据调查得到的资料,全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目前全镇户籍人口约2.5万人,外来人口约5.4万人,合计约8万人。201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86.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225元,公共* * *预算收入超过10亿元,城乡公共* * *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2%。

与昆山的其他乡镇如周庄、花桥、千灯等相比,淀山湖镇不仅名不见经传,也远非昆山的经济发展明星。以2016为例,其经济总量在昆山八镇中排名第六,不到昆山地区生产总值的3%。

脚更短,英寸更长。对于淀山湖镇来说,经济增长不是它的强项,但在公共服务管理的创新和支出上是它的优势。实际上,淀山湖镇对公共服务的重视已经体现在其公共支出上,即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2%。相比之下,2016年,江苏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苏州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76.5%。

孝顺善良第一。养老一直是淀山湖镇财政支持城乡公共服务的主要方向之一,这也与淀山湖镇的人口年龄结构有关。据调查,该镇2.5万户籍人口中,已进入社会养老阶段的老年人约为654.38+10万人,约占40%。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老年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60岁以上;两人是年龄在50至60岁之间的女性退休人员。后者虽然年龄还没有达到老年人的标准,但因为离开了工作岗位,已经成为社会依赖人群。

面对风起云涌的老龄化社会,如何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给老年人以安全感和支持,有尊严、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真正地安享见天日、万世荣光,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试图破冰的重大问题。这也是国家五级行政管理体系中最基层的淀山湖镇政府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探索不能只在面上铺开,还要有一些实验和突破。在淀山湖镇,围绕养老的重点和难点,即养老问题,镇党委、镇政府进行了积极尝试,形成了老年人及其子女、社会力量、政府相互参与、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创新经验。这种探索体现在胜太村“足不出户”的养老模式上,堪称养老的“淀山湖经验”。

在胜太村的养老探索中,其服务对象主要是8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不仅年龄较大,行动不便,而且还是村民。我们知道,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下,在昆山这样的地方,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和农民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通过搬迁,大部分进入了他们集中居住的城镇。胜太村养老中心的这些老人,基本都是搬到行政村的老人。由于高龄、子女不在,如何为老人提供服务成为现实问题。

淀山湖镇党委、政府从老人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离家不出村”的新型养老模式。所谓“离家”,就是不让老人独居,避免因与社会脱节而产生的照顾不足的意外风险;所谓“不离村”,就是把这些空巢独居的老人集中到离原村不远的养老中心,让他们继续保持熟悉的田园风光和人际交往。

作为一种养老模式,“离家不出村”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老人主观上有意愿,客观上有能力接受“离家不出村”。

勤俭节约,福泽子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那些在新中国度过青春和壮年的老人来说,这些美德仍然是他们血液中的烙印。这种美德也会对他们的养老偏好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的老人来说,他们并不愿意在自己的养老上花费太多。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确实有一部分人对养老成本不敏感,但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钱仍然是一个敏感的现实问题。他们对养老成本敏感有心理和文化原因:一方面,老人倾向于认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这是一段通往终点的旅程,没有必要浪费太多。另一方面,家族传承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血缘的代际传承上,也体现在财富的代际转移上。老人希望死后给子孙留下一些思想。即使这种物质上的想法意义不大,只是象征性的,但对于老人们来说,这几乎是他们晚年在无力感最强烈的时候唯一能做的事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老人们宁愿在晚年过艰苦的生活。当然,这种物质上的艰辛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成就感。其实这也是一个心理和文化的原因,这也在相当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老人不愿意去机构养老。

让老人有接受“离家出走”的主观意愿和客观能力。我认为这是淀山湖镇在养老方面最重要的创新和探索,破解了全国老年人主观不愿意养老的客观物质原因。

胜太村的经验可以概括为“成本导向”。在胜太村,养老费用的构成有一本清晰的账本。根据测算,老年人的养老费用大致由四个方面组成:

首先是房子的租金。每张床每月费用约为125元。

第二是公用事业。因为每套房子都有热水锅炉,每个房间都配有空调、卫生间、公共浴室,每月花费约130元。

第三,卫生和清洁用品、杂费、各种活动和其他不可预见的费用。大概是每月130元。

第四是人员工资。按照平均年薪5万元计算,平摊在床上,大概是每月347元。

从总结中可以看出,平均每个床位每月的运营成本为732元。根据胜太村1号养老公寓的实际运营情况,最终费用大概在650元以上。

淀山湖镇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6: 2: 2”的费用分担机制,即60%由老人家庭承担,20%由镇财政和村委会承担。

在此基础上,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分段收取费用:

(1)80至85岁老人,每月运营费用390元左右(不同房型略有差异);

(2)85岁以上至90岁的老年人,每月运营费用减少65,438+00%;

(3)90岁以上至100的老年人,每月运营费用减免20%;

(4)100岁以上老人免费。

在养老成本中,还有一项成本,就是养老中心的装修费用,由政府承担。

为了进一步降低老人的开支,淀山湖镇继续在筹集养老中心运营资金上做文章,提出了“三老共担运营费用”的创新举措,即由“老人及其子女”、“老板”和“老百姓”共同分担运营费用。

(1)“老人及其子女”份额:约占运营费用的三分之一,大概是每月260元。

(2)“老板”份额:指淀山湖当地民营企业家和社会爱心人士,以“认领整间公寓或床位”的方式出资,平均每年每张床位补贴3000元,每月收费250元。

(3)“老百姓”份额:以上份额后,每月剩余资金缺口约为180-200元。在实践中,淀山湖镇政府采取了非常创新的做法。这方面的运营成本缺口不是用现金收取,而是通过老百姓自愿活动的方式来填补,以降低运营人力成本。

除了招募退休女工为养老中心提供保洁、日常娱乐等基本服务外,其他服务由普通志愿者提供,包括:周日服务、洗衣服、老人洗澡、周卫生、季卫生、床卫生、生日庆典、旅游活动、游戏等。据介绍,在这些志愿者活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让老人的子女也参与进来。这样就可以解决老人洗澡等服务。

可以看出,在总成本控制和分解后,老人及其家庭最终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养老运营费用每月只有260元左右。当然,对于老人来说,除了支付运营费用,还有一项基本支出,就是一日三餐的费用。

对于这一块成本,政府也有补贴。根据计算,包括食材和人工,老人们的中餐成本约为12元。菜品的风格也根据季节进行调整,也考虑到老人的一些个人喜好,比如不吃辣,不吃海鲜等特殊情况,进行定制。12元中,老人只需缴纳3元,其余由政府补贴(当然,这种照顾老人的措施目前仅限于80岁以上的老人)。

照此计算,老人们自己支付的餐饮费用,一天约10元,一个月300元。如果加上运营成本,老人们在“足不出户,不出村”的养老中心,一个月实际花费不到600元。可以说,不到600元的衣食住行,是淀山湖镇人口老龄化的新答卷,也是江苏乃至中国老年人的新探索。

他在房山上有一块好石头,可以用来切玉。淀山湖镇在养老服务上走出了一条“低成本、优服务”的新路。我们知道,成本和服务永远是一对矛盾:如果我们控制了成本,就无法提高服务;提高服务,你控制不了成本。这几乎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然而淀山湖镇给出了新的尝试,让人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新希望。

目前,老龄化社会正在到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会老。关爱老人、照顾老人是每个人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从中央到地方都急需解决的难题。说白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养老都存在“短缺浪费”的现象。

什么是「稀缺浪费」现象?我的意思是,在养老任务这么重、养老压力这么大、养老资源这么紧张的情况下,各级党委政府从有限的财政资金中挤出来的钱,没有用在养老的刀刃上,存在严重的“浪费”、“低效”甚至“无效”使用。

“我老了,人也老了。”稍微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为了迎接老龄化浪潮,为老年人创造美好生活,顺应国家大政方针,各地在养老供给上存在着一种非常不健康的攀比:都在比谁给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先进的设施。然而,没有人关心这些投入巨大的先进设施是否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养老是全社会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一旦脱离了普通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就成了无效需求。以南京为例。现在一个低端的养老中心一个月2000多。但是,一般的城市职工一个月的养老金能拿多少呢?尤其是在这种低端的养老中心,对老人的照顾基本上是“等死”。据了解,在一些养老中心,受效率驱动,护理人员根本没有耐心照顾老人。我们知道老年人行动不便,吃饭速度慢。但为了提高老人的就餐效率,一些养老中心对失能、半失能老人采取的是勺喂的方式。老人没有尊严,只能苟延残喘。

养老迫切需要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那种以政府考核指标为导向,不尊重老人真实需求和支付能力的养老,真的是劳民伤财。淀山湖镇的经验是,养老是一项精细化的工作。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关怀,梳理老年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需求,精准提供,从而降低成本,改善和优化服务,达到两个目的。淀山湖镇的经验表明,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应该有更多的地方可以一起走。其中,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必须放弃粗放的、规范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对老人细致的、真诚的、充满关怀和耐心的关爱。只有这样,中国的养老之路才能走得顺、走得稳、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