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躁狂症怎么办?
孩子有躁狂症,家长很担心。我该怎么办?
朋友圈里转发了一个小视频。一群孩子正在认真上课。突然,一个男生抬起脚,踢到了他的课桌,然后上前把它掀翻了。视频下面有一段话:这些被宠坏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老师不敢打不敢骂。这个十秒钟的视频让我想起了很多。
对于视频中的“熊海子”...看了很多书,从百度上得到了一些资料,但得到的都是躁狂症的相关表现。
躁狂症是目前非常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其原因有很多。现在青少年逐渐成为躁狂患者的主要群体。发现我国青少年躁狂症患病率逐年上升。
02
躁狂症的原因令人惊讶。
8岁的肖伟平时会骂爸爸妈妈,奶奶保护宠着她。奶奶去世后,六年级的时候,爸爸忍无可忍,把儿子扔进了粪坑。孩子试图爬出去,但还是被父亲踢了一脚...没有一个旁观者敢停止这场打斗。
儿子反复叫着父亲的名字:“你今天不杀了老子,就是懦夫!”“他爹伤心欲绝,扛起铁锹走在前面,儿子跟在后面,围观的人一起来到田里。坑挖好了,他儿子跳起来,平躺在坑里。他的父亲没有说什么,但他疯狂地填土。大家都躲在附近的地方,身边传来许多男女老少的哭喊声...土壤已经被填满,但是他的父亲转身回家了。
几个在一起玩的同龄人赶紧挖开泥土,把筋疲力尽的孩子拉了出来。
难忘的一幕是,不管谁跟这个小伟说话,他总是闭着眼睛咒骂!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典型的躁狂症。他爸爸更惨!
几十年来,由于两家频繁接触,我偶然发现他父亲对他奶奶不孝顺,言语冒犯,故意顶撞父亲;家人经常吵架,没人劝,最后都吵个没完;老了,为了嫁人而改变自己,怀里满是烟头和刻字;女儿的到来对他的打击很大,他对自己很严格,从不吵架。村上赞美妻子的智慧,但她其实是一个性格文静的普通女人...
03
人不是轻而自大的少年
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唐伯虎曾在《老男孩》中留下名句“人非骄少年”。这里的疯狂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青少年特有的生活方式。当这种疯狂过度时,极有可能会演变成狂躁。
原因如下:第一,由于青少年思维相对容易逃避,感觉自己变聪明了,联想过程明显加快,思维内容丰富,大脑反应快,概念层出不穷,有时感觉语言跟不上思维的速度。主动和被动注意均增强,但不持久,说明在思维活动中,由于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话题发生突变。特点是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给人一种肤浅肤浅的感觉。所以概念不断涌现,想象力丰富,有的出现音义联想。
二是青少年活动增多:整天忙忙碌碌,做事从头到尾。活动显著增加。我精力充沛,没有耐心,善于交际,乐于看热闹,对人热情大方。我爱管闲事,热衷于此,有时花钱大方,开玩笑,注意打扮。但是精力充沛,睡眠少,没有倦意。鲁莽,有时粗鲁,食欲。
第三,常有轻度瞳孔散大、便秘等交感神经功能兴奋症状。脸色红润,心率加快,眼神神采奕奕。发作极其严重时,表现为无目的、无方向性的活动紊乱,处于严重兴奋状态,常伴有攻击行为、错觉和幻觉、思维不连贯等症状。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现在患者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缺乏家庭温暖或者不正当的变态爱。
04
原来躁狂症是这样形成的。
2008年奥运会,附近一所大学的大四学生,男。小学优秀生,中学尖子生,独生子,大学经常逃课,六年级。前几天我妈接到学校的辞退通知,来学校乞讨,又租房子陪她。晚上,我劝儿子复习补考。他不跟,就夺路跑了。母亲堵住楼道,被儿子双手推下楼梯,跨过母亲的身体逃走!他的母亲住院了...他爸爸说,这一切都是从买笔记本电脑开始的,都是游戏的错。通宵打游戏,白天逃课(睡觉)。现在只有爸爸和姐姐轮流陪着,他们不敢停。这是典型的躁狂症。矛盾的焦点在于早期(不像以上案例,家里的宠物)没有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真是幸事,补考在2009年2月结束。十年了,我已经结婚成家,生活稳定。
05
“时间不帮我”的意识害死了宝宝
我朋友唯一共用的中继器被枪击了。他父亲是工农兵大学生。他总是有“时间对我不好”的意识,充满了违背社会人格的言行,在工作生活的圈子里没有朋友。他用残酷暴力的教育手段对待他的五个孩子。这个学生留级后来到朋友的班上,除了一些老师,从来不欺负同学。而是天天和老师同学闹,被勒令转学到叔叔所在的郊区中学,一年内退学。他父亲从体制内招生,去了天津的一所职业技校。开学第一个月,他就把学校部门负责人直接打倒在地,辍学在家,在大街上游荡,还冲进医院杀害了其他伤员,最终为多次犯罪执行了枪击案。事后她姐姐告诉我一件事:在监狱里,行刑前,问她还有什么……“告诉老师我死了”。
唉~鲜活的生命,平凡的家庭,真实的案例,震撼的灵魂...
06
躁狂症对一个家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清楚地知道,躁狂症给一个家庭带来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知道,躁狂患者及其家属所遭受的一切痛苦和磨难,其实都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
有遗传病史、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精神受到过刺激的人,容易出现躁狂症。针对这些原因,有一些针对性的方法来控制或预防躁狂症。有遗传史的市民一定要时刻注意预防,警惕发病,及时治疗。从小培养开朗豁达宽容的性格,对预防躁狂症绝对有效。尽量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遇到问题,辩证看待。“每一朵乌云都镶着金边。”凡事总有好的一面。
当然,这种病的预后一般是好的,间歇期的精神状态基本正常。近年来发现,约有15% ~ 20%的患者处于慢性轻度精神病状态,其社会功能似乎未能恢复到病前水平。这可能也与遗传、性格特征、躯体疾病、社会支持、治疗是否充分等因素有关。
作者简介:莉迪亚,唐笑笑写作班16号学生,70岁,热爱阅读。她期待着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余生写诗,写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