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家长知道幼儿园游戏是基本活动?
孩子们不仅在家里吃饭,还在家里玩耍。如何送他们去幼儿园或者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玩耍?对于很多幼儿家长来说,早上送孩子上学只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看重的是孩子能写几个字,做几道题。他们不了解游戏对孩子的重要作用,认为游戏可有可无。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成功欲,从中班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常规的小学式教学活动,每天教孩子做算术题、写汉字、布置大量作业。这说明让孩子在中学玩,学着玩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大家都还没有意识到早期游戏对孩子的影响,比如:女孩玩玩偶之家,为将来做妻子、做母亲、养孩子做准备;男生喜欢打架,打架,开车,也是为将来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做准备。现在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游戏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价值,我们老师也拿不出有力的话来说服家长关注游戏。其实在幼儿的发展中,一定要注意未来效果和眼前效果(潜在效果和明显效果)的关系。教学让孩子直接获得知识和技能,这只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后第一年成绩很好,但进入二年级后成绩明显下降。为什么?这时候的孩子已经被训练成死记硬背知识,缺乏自我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游戏让孩子变得聪明,变得聪明,因为游戏的教学模式没有固定的框架,孩子可以动脑子随意完成。当孩子用无知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扼杀他们用成人的观念去求知和探索的过程。作为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用符合孩子心理特点发展的方法引导他们认识社会。这个游戏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游戏更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强调过程,孩子会以不同的方式玩,游戏会随着玩家的意愿而改变,游戏模式会随着情境和材料随意改变,其目的也可以随时改变。例如,一个简单的滑动活动可能由于滑动到底部的不同方法而变得复杂。至于能不能滑到底部,对孩子来说并不重要。第二,游戏不现实,不真实,充满幻想。比如玩家会把椅子骑成“马”,而不是“坐在椅子上”。儿童在游戏中并不是机械地模仿周围的生活,而是通过想象将生活中的表象组合成新的表象并运用到游戏中,开发了儿童的发散思维。第三是转换替代。同样的材料孩子有不同的玩法,同样的目的可以用不同的材料,这是孩子自发自由选择的结果。幼儿园的创始人福禄贝尔曾将游戏描述为“人类最纯粹的精神活动。在人和万物所包含的生活中,游戏是人类生活的复制品...儿童游戏是自我活动的终极媒介,可以表达儿童的内在力量,激发儿童的内在本质。”由此可见游戏对孩子的影响。所谓基本活动,是指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发生频率最高、最有价值、最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的基本活动。幼儿园为什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游戏的时间最长,频率最高。没有游戏,孩子会失去快乐的天性。一方面,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游戏;另一方面,即使是学习、劳动、生活等活动,孩子也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的。所以,游戏是孩子最频繁的活动。第二,游戏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此时的孩子身心发育尚未成熟,没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多时候,他们在游戏中模仿周围发生的事情。在儿童游戏中,儿童的操作和动作总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儿童在游戏中把握人类的现实。在游戏中,孩子总是选择适合自己需求和能力的内容、材料、同伴和活动,排斥高于或低于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所以游戏是最适合孩子的活动。第三,游戏是儿童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儿童认识和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对其健康成长最有价值。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在游戏中实现的。在游戏中,儿童往往不满足于现有发展状态的表达,而是以略高于现有发展水平的表达形式行动,从而使身心发展的重要变化发生在游戏中。所以游戏是孩子最需要的活动。第四,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学会交流,发展个性、情感和社会性。儿童自发的、独立的活动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这里虽然没有具体的发展方向,但是体现了发展的所有趋势。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谐发展。所以幼儿园一定要给孩子充分发展这类游戏的机会。因此,教育部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从教育立法的角度,保障儿童游戏和发展的权利。游戏的组织和引导是幼儿园特殊性的体现,这就导致了幼儿园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育形式。游戏是孩子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成为老师了解孩子的窗口。孩子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作为教师,要不断观察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和对游戏类型的需求,根据孩子的需求组织游戏活动,让游戏成为孩子的一项基本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