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头晃脑是什么意思?

摇头摆尾:起源于厦门,是数百年来闽南特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独特的月饼文化,是历史的传承。博览会活动的发起人是泉州南安人郑成功。当时,郑成功命令他的下属发明这种游戏,以激励想家的士兵。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中秋文化,现在已经成为八闽的一种习俗。

展开:

1,历史

中秋节摇头摆尾起源于泉州,是泉州南安人郑成功发明的。是闽南特有的汉族民俗活动,由饼文化延伸而来。博饼是中秋节期间流行的娱乐活动,参与者的奖品由六个骰子投掷结果的组合决定。传统奖品是大小不一的月饼。过了一会儿,有1中奖,2个对手,4个中奖,8个中奖,16中奖,32个中奖。据传说,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们未来一年的运气。

在闽南,中秋节赌饼也成了一种商业活动和大众游戏[1]。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出版的《福建风光志》记载,在泉州,中秋节有“抢庄媛饼”的习俗。在台湾省中东部的一些城乡地区,以及台湾省的离岛金门县(隶属全州),中秋节吃饼的习俗仍然流行。在金门,晋城市吴厝社区发展协会每年都会举办中秋社区联欢晚会,还有博庄媛蛋糕大赛。

2.文化渊源

中秋节蛋糕文化在闽南非常流行。以前闽南的中秋饼一般都是用传统的方式来做。例如,奖品通常是蛋糕。摇头晃脑纯粹是为了好玩。而且从时间上来说,当地居民在农历八月初一之前是不玩的。吃月饼的正常时间是从农历八月初一到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

博饼最开始是文人的游戏,后来在工商行会和商店里流行起来。为了避免掷骰子有“赌”的嫌疑,有的商家先向财神大地献上中秋糕点,然后“布心杯”把玩糕点。最大的中秋节蛋糕叫做“龟头”(即“龟头”),意思是“博”在先。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仍有这样的活动。

闽南博饼的规则,起源于“状元”(又称“状元”)的游戏。养冠军大概出现在明代,盛行于清代。这是清代的《贾青录》(卷1)中记载的状元芯片。一套有63个饼,和冠军的游戏规则基本一致,就是同姓,同号,同骰子,同学习方法。不同的是,状元玩的是蛋糕而不是蛋糕,状元在中秋节玩的是蛋糕而不是蛋糕。至于用骰子做工具,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的一种纸牌游戏——宣和,用骰子的六个面上的点数来玩,而用来做富贵饼的中秋饼,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秋的习俗,也是由大到小叠放,月饼大小按等级奖励。台湾省扔元饼史料记载与闽南伯饼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