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课件(5篇精选)

#课件#简介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分析、教学活动的结构和界面的设计而制作的课程软件。和课程内容直接相关。使用课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善他们的学习情绪,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没有课件的频道。

1.数学教学设计课件

教学内容:P9-p 10;练习1 5,6,7,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可以初步感知一个物体的长度。

2.通过学生的操作,学习比较物体长度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羊毛、造纸11组;在同一张桌子上准备2支不同长度的铅笔和2把不同长度的尺子。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将准备好的铅笔和尺子放在桌面上,同桌一起看这些物件。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物体有长有短)(写在黑板上:长度)

2.比较长度:

(1)怎么知道这些对象是长还是短?你用了什么方法?4人小组讨论。(说出名字)

(2)汇总法:一般要将几个要比较的物体的一端对齐。

(3)谁能用刚才说的方法比较这两张纸的长度?(贴黑板,板书:长与短)

(4)谁能比较两根羊毛的长度?(说出要在舞台上演示的学生的名字)

(5)自由练习: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比较长的活动。同桌两个人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可以比你的学校工具,胳膊,手什么的。

(6)抽样论证。

(7)练习5和练习6

3、比较高大:

(1)当我们比较铅笔的长度时,我们可以说这支铅笔长,那支铅笔短。如果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应该说什么?(引导学生说“身高”)(板书:身高)

(2)(请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起来)谁高?谁更矮?

(3)(请两个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起来)你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吗?你有办法比较他们谁更高吗?(小组讨论)

(4)小组报告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四个人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队。

(6)练习1 7、8、4、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短短法。其实除了我们今天说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希望同学们多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2.数学教学设计课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同、多、少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数量。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相应的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准备教具和学习工具:

许多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学生准备5个圆,5个三角形和5个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从1数到10。

简介:昨天我们学了数数,今天我们将学习比较。(板书:对比)

二、新课

(a)同样的数目。

1.看图说话:老师贴四张圆形的纸,学生数有多少张,再贴四张三角形的纸,学生数有多少张。看这幅图,你能说一句话吗?那你怎么知道他们有多少人?一张圆形的纸面对着一张三角形的纸,所以我们说圆形的纸和三角形的纸一样多。

2.比较:请伸出你的手。让我们用一个手指指着另一个手指的方式来比较一下两只手的手指数是否相同(老师和学生一起做,然后同桌互相做)。

3、动手:老师在黑板上贴了三个○(学生跟着上台),要求有多少个□就有多少个○。说出一个人放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放在下面。放了之后,再来说说怎么放。

4.同桌左边的同学放任意□,右边的同学放△,这样□和△一样多。谈谈摆的方法。

5.查找:在p6和p7的图中找到相同的东西。

(2)多与少:

1,老师贴四个三角形,学生说多少,再贴三个正方形,学生说多少。问:三角形和正方形一样多吗?你怎麽知道?(老师伺机连接)老师引导学生:三角形有剩余,正方形没有剩余,所以我们说正方形少,三角形多,意思是三角形比正方形多。(板书:多,少)

2.老师在黑板上贴了两个○和三个△。问题:如何比较○和△,谁多谁少?(同桌同学讨论。)说出来吧。

3.找出:找出比p6和p7图中多或少的东西。

4.学生动手操作:①第一排放三个○在○下面放△,比○多1。②第一行打4 □在□下打△,△比□小2。③怎么做才能让下图第一排比第二排多两个圆?

第三,实践

1,p11,12练习1 1-4。

2.找出我们教室里什么是一样的,什么是多,什么是少?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比较多少,明天我们学习比较多久。请为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和一支用过的铅笔。

3.数学教学设计课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观察范围》第80页和81页。

教学目标:

1根据生活实际,经历了将眼睛、视线、观察的范围分别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体验将眼睛、视线、观察范围分别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难点:

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首先,创造一个情境: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在动手、动眼、思考的同时,抽象出点、线、面,确定观察范围。

第二,引入新课:

数学知识中的小游戏,展示了主题:观察范围。

第三,积极探索和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桃树倒了一地,小猴子在墙外的树上看。猜一猜,小猴子在A、B、C三点爬行时,哪一点看到的桃子最多?学生回答后,老师:是不是像你说的那样,我们具体探讨一下。

2.指导绘图并确定范围。

(1)你知道小猴子在A的时候看到了哪些部位吗?学生就点。

(2)引导学生画一条关键线,确定最近点A/?从而确定观察范围。(老师的示范)

(3)学生开始确定B、C、C的观察范围..

通过比较,使学生充分理解“看到墙内最近的点”和“看到面积”的含义。

3.自主操作和感知发现。

比较一下:小猴子在A、B、C三点爬的时候,他在哪个点看到的桃子最多?

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也就意味着看到的范围越多。

如何确定观察范围?

1,找到观察“点”。

2.确定避难所的“关键点”。

3.通过关键点画一条视线。

板书:观测点影响观察范围。

第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动手操作,应用所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场景一:老师先演示路灯下一根杆子的影子,然后让学生试着画一幅画。引导学生发现,同样高度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会越短。

场景二:描述公交司机的观察范围,进一步了解观察点的变化影响观察范围的变化。

场景三:警察与小偷的较量对学生来说是挑战,老师要给予引导。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课件演示。

动词 (verb的缩写)全班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问,答,写在黑板上)

六、作业:

B栋的居民最近向刚建好的A栋开发商抗议。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通过画一张图可以看出,A栋挡住了B栋部分用户的阳光,于是产生了纠纷。

4.数学教学设计课件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十进制级数的加减和退位。

2.能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首先,创造一个问题情境

学校每年安排学生体检。第一关是测量他们的体重。只听调皮说我体重45公斤;丁丁说,我的体重是33.4公斤。我们可以问什么问题?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公斤?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问题,公式计算。

2.讨论:如何计算?

3.这位睿智的老人说,在小数的末尾加上“0”或去掉“0”,会保持小数的大小不变。45怎么写才能算出需要?

4、独立计算,检查反馈。

第三,巩固和应用

1,独立完成第17页1,4

2.第17页2,5

第四,总结

你从这门课上学到了什么?

动词 (verb的缩写)扩大

第17页3,6

5.数学教学设计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运算、观察、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和掌握圆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归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概念和初步推理能力。

3.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需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可以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图。

首先,复习旧知识,介绍新知识

1.老师: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谁能告诉我们他们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回答,老师肯定。

2.问题: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已知一个圆的周长,如何计算其直径或半径?

3.简介:我们学习了圆的周长、直径和半径的计算方法。今天,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圆的面积。

(板书: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是促进学生理解周长和已知周长求直径或半径,唤起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经验,为新课做准备。

第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实例7。

(1)初步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告诉我你猜测的根据。

(2)圆的面积与半径或直径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

(3)给出例7的第一张图。思考: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填空。

(5)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面积的几倍?

学生返回后,很清楚,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4倍,也可能是3倍以上。

(6)给出例7的最后两张图,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填表。

正方形的面积

圆的半径

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是正方形的几倍。

(精确到第十位)

2.沟通与归纳:通过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交流,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