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本名乐天,夏桂(陕西渭南)人,祖籍太原。他出生在河南省新郑县的一个小官僚家庭。十二三岁,避乱过中国(浙江)。后来有一次去长安寻找出路,没有结果。父亲去世后,家里很窘迫,家人分散在全国各地。白居易东奔西跑,居无定所。
白居易从小刻苦学习。“又五六岁,学诗。九岁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押韵。15、16岁才知道有秀才,努力学习。二十来了,白天上课,晚上看书,中间还有诗,不想睡觉。结果,嘴和舌头变得疼痛,手肘变得干瘪。身强体壮,皮厚不丰,但牙齿早白,似苍蝇垂珠于目,动之以万,实为劳苦所致。”十六岁那年,写《弗德顾曹苑的告别》是一次考试练习。
相传白居易曾带着他的诗去见资深诗人顾匡,尽管居易这个名字很奇怪,但他开玩笑说:“长安虽贵,但住在大地方不容易啊!说着,他打开诗,看到“别了,古老的草”和“野火不会完全烧毁他们,他们在春风中再次高大”。他大为惊异,说:“有这样一句话,活在世上并不难!“在顾匡的推动下,白居易一举成名。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29岁的白居易以中举第四名进入仕途。35岁(806),曾任周至县令,咸宗元二年(807)写《关割麦》、《长恨歌》。同年被授予翰林学士。元和三年,被任命为左世义(808,37岁)。他多次上书请革除弊端,并当面指责唐宪宗和春历的错误,这引起了皇帝的愤怒。多亏了姜立的营救,他没有受到惩罚。
元和十年(815),宰相吴被平陆使李石道刺死。当年,白居易已在东宫改任赞山大夫,但仍写着“请急捕贼,报国耻”。当局对他越界深恶痛绝,将他贬为司马江州(九江)。第二年,我写了《琵琶行》。西玛实际上是个闲职。元和十至十三年(815—818),诗人无事可做。由于早年受佛道影响,在庐山香炉峰脚下的托林寺旁建有草堂,大部分时间都在修仙学佛。后来升任中州大使,中州是个山区小城,所以有“天骄被扔在山里”的感叹。
元和十五年,唐穆宗·恒力即位,白居易被召回长安。看到皇帝荒淫无度,不管国家政治,官僚互相冲突,他的表现没有被采纳。他不想卷入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涡,所以自动提出释放他。后来,他被任命为杭州知府。在杭州,他兴修水利,引钱塘湖灌溉千顷良田,做了许多惠民的事。
唐敬宗(李湛)鲍莉元年,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大使,也受到苏州人民的爱戴。此后历任秘书监、河南尹、太子少府。晚年定居洛阳,居刑部尚书,半官半隐,信佛。做官后隐居,建香山寺,在香山出家为僧。唐武宗(李泌)卒于会昌六年,享年七十五岁,著有《白常青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留下近三千首诗,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和杂诗。
以讽喻诗为首,有170多首呼吁民生疾苦的歌曲,如《卖炭翁》(也在库公城里)、《杜令措》(也在伤害农民);感伤诗,如《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宣扬及时吃喝玩乐的消极思想;杂诗,如《古草》、《钱塘江春游》、《木江颂》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以新乐府的形式写时事,为改良政治服务。他主张“文章要及时写,歌诗要为物写。”
“仆人们常常遭受诗化之道(指猖獗的形式主义)的崩溃,突然发怒,或吃吃喝喝,晚上睡觉,想办法帮助他们。”
“文章没有定句,句中也没有定词,这要看意思,而不是看正文。首句标其旨,卒章显其志,诗意三百。它的说辞有质有径,想看的人很容易分辨;他的话直截了当,让想听的人深受警示;其事为核实,欲采纳者传信;它的身体光滑流畅,可以在音乐和歌曲中播放。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事,为物,不为文。”《新乐府序》
“不是为了宫调,不是为了写作。唯歌生人病,望皇上知晓。”发送到唐生
白居易的诗力求质朴通俗。写出来,读给不识字的老母亲听,看懂了就拿出来。他的诗广为流传。“从长安到江西三四千里,常有乡村学校、佛寺、反游、泛舟的诗人;学者,僧侣,寡妇和处女经常有唱诗的仆人。"
“然而,近二十年来,禁省、寺庙、邮局的墙上,没有书;王子、嫔妃、牛仔、马儿都张着嘴;至于鼹鼠的字画,在史静也有人卖,或者捧着当酒当茶。”白《长庆集》序
传到少数民族,契丹,回纥,日本,朝鲜。“一个男生会唱恨长歌,胡二会弹琵琶。”
白居易继承了从《诗经》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