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成败归因

归因,从字面上解释,是指个体根据相关信息和线索推测和判断行为原因的过程,也指人们寻找原因并解释他人或自己行为的过程。

许多研究表明,不良归因会损害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而积极归因能促进儿童的学习动机。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帮助孩子运用正确的归因方法,形成对成败的积极归因,有助于孩子积极看待成败,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老师,如何在一天的活动中,从各个方面把握教育点,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成败归因?

第一,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脾气。在遇到某些事情时,不同的孩子表现出不同的归因。两个孩子因为不遵守班规,在教室里乱跑,撞在一起摔倒了。当老师询问原因时,主动归因摔倒的孩子会将其归因于:是因为不遵守规则,知道不允许在教室里奔跑玩耍,但还是忍不住,所以发生了碰撞摔倒。但是,消极归因的儿童会把跌倒归因于他人的错误。因为某某先跑,他摔倒是因为他和某某一起跑,或者某某把他撞倒,所以不是他的错。首先,积极归因的幼儿园老师在听到原因后原谅孩子的失败和错误,安慰他是不是摔倒了,并告诉他下次在课堂上要遵守规则,不要乱跑玩耍,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消极归因的孩子,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引导他们从自身方面寻找原因,但不能只着眼于惩罚和批评,而应着眼于“摔倒”原因的分析和改进,让他明白自己摔倒是因为不遵守班规。首先,他应该在看到别人跑的时候停下来或者告诉老师,而不是从他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所以我要为这次摔倒承担责任,而不是责怪别人或者事情。smtxjs.com

第二,同伴榜样的示范作用

儿童同伴群体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儿童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孩子的交流最多,要充分发挥同伴群体的示范作用,学习同伴的积极归因方法。在集体活动中,作为观察者的孩子会看到同伴某一行为的成功。当教师肯定和奖励他们成功的同伴时,儿童更有可能进行替代强化并做出积极的归因。比如,老师在展示小然的画作《小手变化》时,称赞她的作品想象力丰富,色彩鲜艳,并告诉其他小朋友,那是因为她非常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许多孩子只认为小手印可以变成手印,而小然认为它们可以变成公鸡、树木、蝴蝶等等。同时,我也告诉其他孩子,小然总是在家练习绘画,这就是为什么她的作品如此丰富和美丽。这种成功的积极归因使其他孩子产生了“你能行,他能行,我能行”的自信心,进而模仿同龄人成功行为的动机倾向就会大大增强。

第三,学会积极正确的归因方法

事实上,在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各种各样的归因方式。如何抓住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学会积极的归因也很重要。例如,当儿童因为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扮演而发生争吵时,归因于客观条件和自我行为的儿童会使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如谈判、谦让和讲道理,来解决角色分配问题。而享乐型和实用型个人主义的儿童主要采取哭闹、攻击、抢夺等行为。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教育点,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和理解他人行为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找出他人行为的原因,通过学习,让孩子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西周幼儿园现在招生。欢迎到我们官网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