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不发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什么心理?
虽然朋友圈也是炙手可热的商业宣传阵地,但微信中的好友一般仅限于熟人和生活中出现过的人。简单来说,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是谁”,即使你可能是一个普通的路人。
所以,在朋友圈发布状态和在其他平台匿名发言是完全不同的。在朋友圈里,你会激起更强烈的被看的感觉,你会被别人看做你自己。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对这种被看见的感觉做过系统的研究,因为被看见的感觉与自恋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科胡特的自我心理学理论中,自恋是人格的核心部分(这里“自恋”一词有一个中性的定义,不包含褒贬)。
科胡特说:“自恋是一种由胜任经历产生的真实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真实的感觉,觉得自己值得珍惜和保护。”
换句话说,一般个体的自恋是健康的,社会也允许适度的自恋。只有当个体过度自恋,超出了社会允许的范围,才是不健康的。
自我心理学假设个体心理发展是自恋从古老形态向成熟形态转化的结果。在良性的个体心理发展中,婴儿和母亲原本处于一种原始的、想象的融合状态。久而久之,宝宝的意识逐渐从这种状态中觉醒。当原有的融合状态消失后,取而代之的是原有的自恋幻想,作为一种拯救或补偿。
1.自恋幻想发展的第一阶段
儿童自然发展的第一个自恋幻想是自我形象的夸大,即“我无所不能,我是完美的”。
比如漫威漫画的电影中的人物,比如x战警、蜘蛛侠、金刚狼、美国队长、钢铁侠、绿巨人等等,都体现了这种无所不能的感觉。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们穿着斗篷,打扮成超人飞来飞去,青少年也喜欢通过COSPLAY体验无所不能的动漫或者游戏角色。
2.自恋幻想发展的第二阶段
孩子发展的第二个自恋幻想是父母的理想化形象,即“你是完美的,我是你的一部分”。当孩子遇到实际挫折,发现自己不是万能的,就把这种夸张的幻想寄托在父母身上。
如果父母是万能的,孩子可以通过依附和崇拜强者来体验安全感和力量。我们经常听到男生跟同伴吹嘘:“我爸什么都知道。”粉丝对明星的极度崇拜也是理想化需要满足的突出表现。在宗教文化中,表现为对神和人物的认同和崇拜。
3.自恋幻想发展的第三阶段
但是,孩子总有一天会失望地发现,父母不是万能的。这时,他们自然先进入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夸张的自我形象转化为实现自我的野心。
第二阶段的理想化形象转化为完美的理想目标。
心理能量在野心的驱动下,以完美的理想为导向,促进个体更具适应性的行为,塑造成熟的自我结构,包括健康的自恋、自信、野心、高度的自尊和现实感。
原始自恋发展为健康的自我结构的过程需要一个外在的辅助工具,这就是照顾者的反应。一开始,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法把照顾者体验成独立于自己的另一个人,而是作为自己的一部分,满足自己发展需要的工具。
护理人员执行的一项重要功能称为“镜像反射”,字面意思是像镜子一样反射,并给予个人理解和赞赏的回应。这种反应会帮助孩子确认和塑造对自己的感觉。比如,当孩子哼唱一首歌时,父母就随着歌曲的节奏摆动身体。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经说过:“一个婴儿抬头看着他的母亲,在她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照顾者必须用适当的镜子来回应孩子夸张的表现和言行,以满足自我成长的需要。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被看见的感觉。
在正常的发展路径中,父母偶尔会出现镜像错误,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或者不能及时回应孩子的感受。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挫折,但并不具有创伤性,被称为“恰到好处的挫折”。
恰到好处的挫折给孩子提供了学习镜像自己的机会,将照顾者的镜像功能转化为自己的心理结构,通过内化获得自尊感。
更糟糕的是,看护者不能给孩子们提供合适的镜子。比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母亲不在身边,或者母亲因为某些原因太忙,孩子夸张的表达从来没有得到回应,孩子理想化的形象资源被切断。换句话说,孩子不是“被看见”的。
“被隐形”引发了心理发展创伤,被称为“自恋创伤”。这种创伤不是单一事件造成的,而是日复一日累积的创伤。反复受阻的交流经历阻碍了孩子发展清晰有力的自我意识。
儿童的内化过程是封闭的,心理发展固定在夸张幻想阶段。成年后,他们依然拼命执着于自己狂妄的愿望,却无法通过现实中的成功体验到喜悦和活力。
这样的人一辈子都会渴望被外界看到和回应,现实世界再多的赞美和鼓励也不一定能修复受损的自恋。范妮的紧张,谢韵仪·霍华德的吹嘘,萨尔瓦多的冷漠,凯勒的恐惧评价,可能都来源于此。
不发达自恋除了自吹自擂和害羞外,还有很多表现,如疑病、焦虑、抑郁、恐惧、对轻蔑敏感、缺乏热情、无法集中精力工作、易怒、失眠、物质成瘾等。,或麻痹、麻木、感觉异常等身体状态,包括强迫思维、强迫行为。
自恋者的个人经历有四种:
1.低刺激体验:
由于长期缺乏刺激反应,个体处于低刺激的自我体验中,缺乏活力,感到无聊。为了避免没有生气的感觉,个体使用任何刺激来制造虚假的兴奋。比如蹒跚学步的孩子摇头晃脑,少年或成年人胆大妄为,酗酒吸毒。甚至跑步等健身活动也可能成为对身体感官刺激的病态追求。
2.破碎的经历:
由于缺乏整合反应,个体无法感受到自身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无法顺利实现功能。个体在身体姿势、步态、言语上焦虑、担忧、笨拙。
3.高度激动人心的体验:
由于接受过度或不适当的回应,个体害怕对自己或他人的夸大幻想所造成的紧张,结果他们变得害羞或缺乏热情追求目标的正常能力。
4.不堪重负的经历:
由于缺乏与无所不能的理想化形象稳定融合的体验,个体不具备自我安慰的能力来保护自己免受情绪泛滥带来的创伤。即使是轻微的刺激也会导致痛苦的紧张。外面的世界看起来充满敌意和危险。
如果我们感受到了上面描述的体验,就需要有耐心和坚持,学习一些调整自己体验的方法。如果问题严重,需要通过学校提供的心理咨询获得专业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成年人对镜子反射的追求不一定是病态的。科胡特认为,人类一生都需要一面滋养的镜子,就像生物离不开氧气一样。
回头看朋友圈里人的行为,很像找镜子的感觉,就是“我能在你眼里看到自己吗?”
我们是一个简单的心理咨询预约平台,国内外800+心理咨询师,只有10%左右的报名者能通过面试考核;到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经为40万+人提供了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服务。
寻找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体验简易心理咨询预约平台。请私信回复“心理咨询”,获取咨询链接~
其实朋友圈到现在还是热的,但是如果你身边不交朋友的人越来越多,你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原因了。
第一,你的大部分朋友都屏蔽了你。当你被屏蔽的时候,你看不到对方发的朋友圈,但是对方为什么屏蔽你,只能是因为你问自己,你是不是很讨厌,或者你是不是经常评论别人,等等。
第二,你的朋友开始注重个人隐私。朋友圈虽然可以记录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但也可以在不经意间泄露个人隐私。而且总有观察力敏锐的人会从朋友圈判断一个人的近况(比如我)。虽然朋友圈展示了我们的生活状态,但从安全角度考虑,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透露太多信息。
第三,朋友圈并不新鲜。我们都对新事物充满热情,但没有什么能让我们保持新鲜感。这么长时间,我们朋友圈的新鲜感太强了。同时,经常发朋友圈的大多是给父母鸡汤之类的东西,没有新鲜感。因为他们没有新鲜感,所以他们总是试图让他做一些事情。
最后一点,你朋友不再做微信生意了。
1,朋友圈不再是“朋友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发朋友圈?因为现在用微信的地方太多了。微信里的微信业务不多,即使是经常买东西的店主和餐馆老板。不是只有朋友能看到你的朋友圈,不在乎的成年人什么都能看到。毕竟不可能专门挑出朋友和非朋友,让人觉得隐私非常容易被暴力化。
3.朋友圈无聊的事太多了。朋友圈的东西同质化太严重,成了信息垃圾。一打开就卖三无化妆品,杂纸尿裤,高仿假包,无证美容师等等。不是花架子宝贝,是美食,是鸡汤,是新闻笑话,是佛,是禅,是岁月静好。反正都是个手机主食货。手机本来就是给你推的。你是厌倦了开朋友圈还是那些东西?那些小红点提醒你,朋友圈又更新了,你却早已失去了打开的欲望。现在我也不看了。不得不说,关闭朋友圈后,安静了很多,剩下的时间用来看书追剧感觉也不错。
4.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朋友越来越少。现代人每天被忙碌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往往认为自己的努力配不上自己的抱负。人总是想走得更快,总是想尽办法提升自己的能力,甚至形成朋友圈都觉得自己是在浪费进步的大好时光,而不是停下来回头看看,记录自己的人生。手机关机再开机,意味着整个运行环境关闭,然后再启动,和电脑关机后重启的原理是一样的。而且手机关机再开机,每次开机都会对手机进行一次“自检”。所以自检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等待时间,自检完成后会再次进入用户界面。重启后的手机不需要进行自检环节,操作时第二次进入操作界面。
说说我吧。我现在不看朋友圈也不发消息。
以前一天发几个好友,现在几个月都不发了。
因为对朋友圈不感兴趣,微信业务太多,一天下来也刷不了几个好朋友的心情。感觉现在的微信朋友圈就是一个卖货的平台。
刷朋友圈感觉像看广告。谁喜欢看广告?
而且现在有很多社交软件,可以通过其他软件记录自己的生活,同时查看好朋友的生活状态。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交朋友?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设身处地想一想,你为什么不爱刷朋友圈?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第一,现在的朋友圈不像以前了,大家分享生活。更多的时候,已经被微信业务和各种链接占据了。当我们打开朋友圈,不再感到快乐,自然我们也不再想刷朋友圈,更不用说发吧。
第二,社交软件越来越多,汽车快车、Tik Tok、微博等等让我们目不暇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生活,没必要局限在朋友圈。
第三,朋友圈的变化有点像之前QQ空间的变化。随着朋友圈推出的“三天可见、半年可见、分组设置”等各种功能的兴起,每天朋友圈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少。
有人说,朋友圈的生活是给别人看的。也许你在朋友圈看到的是平静的岁月,但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只有你自己知道。
所以不管朋友圈还活不活,过好自己的生活最重要。
第二点是现在微信微信业务和人力资源泛滥。就算刷朋友圈,也是这些人发的东西。这会让你更加厌倦你的朋友圈。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不更新的群体,包括我。自从我注册了微信,我的好友就没有超过五个。懒的发帖或者通俗点说就是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现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