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海大亨杜到底有多强?为什么死后只有$65,438+065,438+0,000?
作为沪上三大富豪之一,杜自然是爬得最高的一个。那么,他一大家子有多少钱呢?
杜曾经是个小混混,什么都不想,但因为“做人的本事”和很强的沟通能力,慢慢爬到了和前任黄一样的位置。
1928之后,杜加大力度结交上层人士。为什么?原来他有很多人脉,很多黑幕行业。他爬的这个位置越高,欲望就越大。1931年,杜祠堂落成,当时的军政要员悉数到场。就连各国驻沪领事馆都送来了牌匾。
从这一点来看,杜的交际圈更大。
而他本人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有了人脉,这个并购就越得心应手。
从65438年到0929年,杜和他的合伙人创办了中汇银行,进入了金融业。65438年至0934年,还担任过中国商业银行董事长。而且,他还收购了面粉厂等产业。不仅如此,很多企业都渴望杜的参与,因为拥有了杜就相当于拥有了安全保障。
1932年,杜还成立了恒社招收弟子。但是,这个成本也很大。杜公馆今年的支出是200万。对比一下当时北京的四合院。比如鲁迅先生花了几千块钱买了一个两个入口两个出口的大四合院。两百万美元,杜灿·月升今年买了多少套?
1949,这个大洋200元。你可以估算一下每年的开支。
当然,他给一些民国高官的钱,真的是下海了。当然,杜对那些借了钱的国民党高级官员是有求必应的。如港区区长王新恒曾向杜借200金条,杜欣然同意。
此外,杜还多次捐款参与救灾。1931年,杜为江淮水灾赈灾捐款53万元(占捐款总额的1/5)。
当时有一种说法,说杜不是好人,但他来自中国。因为,在抗日战争期间,杜经常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他曾经动员恒社的学生帮助国军作战,资助国军作战。
当时在潘汉年的要求下,他还向八路军捐赠了1000套防毒面具(荷兰进口)。上海沦陷后,杜将大本营设在香港,并以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的名义,向抗战前线募捐和运送物资。
有人计算过,杜至少是个亿万富翁(现价)。然而,基于这种变化,杜的财富大大缩水了。此外,他还从国外借了很多钱,晚年却把欠条都烧掉了。
所以,最后他也给了老婆孩子110000美元。但是,不要小看这65438美元+010000,在当时可以兑换73公斤黄金。
后来,杜的小儿子也成了收藏家,他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367枚萨珊金币,价值6543.8+0.8亿元。当然,他总是捐出2128的类似古钱币,其财富可想而知。
所以,财富不是给的,是自己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