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沟村的传说

早年延庆州旱灾频繁,有“十年九旱”之说。为了赢得一个好年景,大多数村庄都修建了龙王庙,求雨以确保丰收。大旱之年,求雨队敲锣打鼓,和尚念诵《雨经》,鼓手奏《迎雨歌》,抬着柳条轿子,轿子里供奉着龙王牌位。求雨者戴着柳条帽,成群结队地来到黄龙潭、白龙潭、黑龙潭求雨。

清朝末年,柳沟有个读书人叫范九官,人称关先生。因为他在北京教书立功,皇帝曾赐他“蓝衫靴帽”。他从教五十年,因为年龄大了,退休了。他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宇宙气象。他在十里坝村名声很好。谁有难题都愿意找他请教,他也会尽力帮忙。村里求雨,先找关先生商量。只要他放手,肯定是要求雨的。

有一年大旱,庄稼被旱死了。人们非常焦虑。在村里,领导会和关先生商量什么时候求雨。其实关老师早就根据五行八卦和青风剑推算出什么时候下雨了。他想了一下,对会议负责人说:“天时地利人和。接下来的几天,我先去龙母庙烧香。如果不下雨,我就求签,七天后下雨。”村民们四处寻找了六天,也就是六月十二日,果然没有下雨。13日上午,100多名男头组成求雨队,跪在龙母庙,磕头烧香,拜神求签,抬着柳条轿子和求雨锅碗瓢盆,在求雨罗和唢呐声中离开村子。他们来到马蹄滩(今龙庆峡)求雨。在关先生的期待下,第二天下雨了。

几年后,又一次严重干旱。听说去过的村子在柳沟求雨。村民们赶到村头敲锣打鼓迎接,然后用开水煮。当求雨队回来时,他们用最好的饭菜招待大家。这场雨过后,天下起了雨。

从此延庆就有了柳沟会下雨的说法。延庆城东三十里的柳沟村东头有一座燕尾山。山高坡陡,植被多。柳沟村东南有个石坡梁,头特别像女人的乳头。它叫乳头山。在梁头上,下游有一条龙潭沟。沟中央,一股清凉的山泉从山石缝隙中涌出。据说这座山是由一个善良勇敢的女人改变的。

据说有一年大旱,庄稼干枯,人渴死了。人们上山求雨。但是过了很多天,一滴雨也没有。年轻人很着急,决定出去找水。于是我离开了怀孕的媳妇,走了好多天,遇到了一个老太太。当老太太问他在做什么时,他告诉了他找水的事。老太太说:“龙王有个儿子。没有牛奶,他怎么会在乎下雨!”年轻人问:“有什么办法?”老太太说:“可以,找个有奶的媳妇,喂小龙上山就行了。”说完就消失了。

小伙子赶紧回家,告诉刚“坐月子”的媳妇。媳妇说:“这样的话,我去喂小龙!””第二天,她爬到山顶,脱下外套,静静地躺在石头上。只见乌云滚滚,龙王带着小龙来了...三天三夜,小龙喝光了牛奶,然后下起了大雨。小伙子找媳妇。他上山的时候,媳妇死了。肿胀的乳头变成了高耸的山峰。后来为了纪念这个媳妇,这座山就叫“奶头山”。

早年,尼尼普尔山泉下端的一大片平坦沙滩上,有一座龙王庙。山里的人去那里打柴,都是用自己的干粮在庙里祭神。下雨的时候,他们还可以进庙里避雨。后来这里又有了其他的事情,比如“冲龙宫,救善女溺僧”,在柳沟修建“五龙圣母院”。发生了什么事?你必须从头开始。

清朝末年的一个夏天,延庆遭遇大旱,龙王一家没日没夜地出门,忙着治水。龙潭沟龙王庙的后院,住着12个和尚。龙王家不在家治水,就占了上风,开始抢人民的财物,抓农妇。短短两天,他们就从进出山的羊肠小道下山,抓了庙里的八个好女人,锁在庙的后院日夜看守着。让他们不仅种菜、洗衣服、做饭,还可以随意虐待、玩弄、欺负。两个女人被折磨致死,埋在山谷里。因此,百姓对这群“花和尚”深恶痛绝。

龙王和龙母得知和尚违反了“天理”,立即严惩。龙母奶奶先回到庙里,把六个活着的好女人救出来,送回家。当晚电闪雷鸣,延庆地区普降大雨,受旱庄稼得救,百姓皆大欢喜。在禹岩山上,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雨,一人高的山洪猛烈排出,一下子把龙潭沟的龙王庙冲刷干净,把这些“花和尚”都淹死了,尸体顺着山洪冲到龟坑里喂乌龟。这样可以解决人民的深仇大恨。山洪沿着正东沟以北的一个大河套流向妫水河,但柳沟地区的村庄和农田没有遭受任何损失,获得了大丰收。

龙王和龙母商量,为了延庆人治水方便,把“家”搬到马蹄滩(今龙庆峡),但龙母的奶奶不愿意去。她说:“如果你要一个人去,我愿意带着我们五个儿子把‘家’搬到柳沟去。一方面为了保住这里沿河七村和农田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这里有个好收成。”龙王听了龙妈妈奶奶的话,答应了她的要求,高高兴兴地去马蹄塘为延庆人治水。

况且龙潭沟的龙王庙被毁后,龙王爷家的神像早已被洪水冲走了。龙母奶奶雕像里的木架子,顺着洪水冲到了柳沟村南边的牛道口子村。既没有树,又没有大石头,为什么不能被洪水冲走?住在山脚下的人看到它都很惊讶,许多人去看这个奇迹。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人说:“是洪水冲了龙王庙,家破人亡。”还有人说:“龙王放弃家业淹死了‘花和尚’,但龙母奶奶的木架子没被冲走,要在这里安家。”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拄着拐杖、穿着长袍、留着长胡子的80岁老人。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范九官,上知天文地理,下知五行八卦。“天有天时,地有地利,神会与人和。”当时谁也听不懂范先生说的话。

民国初年,又一次大旱。一天下午,范先生和柳沟俱乐部的负责人见面,商量下雨的事。那天晚上,范先生睡着后开始做梦。突然,他走进房间里一位白发苍苍、衣衫褴褛的老太太,对他说:“龙妈妈奶奶和她的五条龙还没有安顿下来,怎么能去下一场雨呢?”然后她告诉龙王,龙母的奶奶想在柳沟定居。说着说着,老太太就消失了。范先生醒了,心想:“啊,我明白了,原来是龙母奶奶来抱梦了。”

范老先生和俱乐部负责人商量了修庙的事,还召开了村民大会,大家一致同意,都愿意出钱出力修庙。在范老先生的规划和指导下,村里决定在村东南角(今柳沟站公路以西)的一块空地上修建龙母庙。然后,俱乐部负责人忙着筹钱收集材料,救济工人,邀请工匠,组织民工,开始行动。不到两年,建设任务完成,一座绚丽多彩、庄严肃穆、新颖宏伟的“武隆圣母院”拔地而起。从殿的外观来看,殿顶的水脊和琉璃瓦上雕刻着飞禽走兽,一排排青瓦倒映苍穹,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金龙玉柱”,充满了福报。

龙宫内雕有神像,龙奶奶坐在神像中央,雷公、穆峰等四尊神像分坐左右。东西两面墙上,绘有“龙雨图”。龙王子和龙奶奶骑着一匹红鬃马,在云雾中驰骋,忙着指挥降雨。龙飞舞,雷公击鼓,左手持金锥。

寺门上有范老先生题写的“五龙圣母宫”的大匾。寺内方砖院落,两侧及寺门外种有松柏槐树。每逢节日和庙会,庙堂内外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唢呐齐鸣。夜晚,灯火通明。早上日出时,整个寺庙格外醒目。

剧场修好后的第二年,农历六月十三,龙母庙第一次唱戏。龙母奶奶邀请龙王参观新寺庙和剧院,并与家人团聚。戏唱了三天三夜,庙会从二三十里外赶过来。看剧的人络绎不绝。有人走路,有人骑驴,远方的妇女骑驴,她们的丈夫或家人拉着牲口。不一会儿,台下就挤满了人。很多外地客商来了,在通往邻村和戏台下村庄的五个道口两边搭起帐篷,开始营业。有卖衣服农具的,有摆摊卖包子火勺油饼凉粉肉丸的,有讲故事唱戏的,有耍把戏买艺术品的,好不热闹。

在歌唱的那天,在表演之前,村长和人们正在龙母宫举行一个仪式来揭开色彩并向神献祭。鼓手奏乐,僧人诵经,村长烧香拜神。村民们跪遍了龙宫庙,磕头拜神,一些邻村的头头递上补贴或香火钱。歌手在后台化妆时,发现一条小蛇在剧场的大屋顶上爬行,很快它就消失了。歌手觉得很惊艳。

揭彩祭神仪式结束后,社头在台上对观众讲话,在锣鼓声中捉戏,道场戏——白蛇传。看,一些人戴着草帽,一些人在打雨伞。他们聚精会神地看戏。突然,一个大火球从龙母宫飞出,直冲云霄。说话间,头顶上乌云密布。轰隆一声巨响,一根大树枝从树上被砍断,观众的18把伞都碎了,但无人受伤。然后,天开始下雨了。观众虽然淋湿了,但还是一动不动地站在台下,惊讶地说:“这是龙王出场下的神雨。”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太阳晒干了人们的衣服,继续唱歌。

自从柳沟为龙母奶奶修建了龙宫,龙母奶奶就带领着她的五条龙,没日没夜地忙碌着,为这片区域管理水源,保护收成。从此以后,每年的二月二、六月十三以及农历秋后,这个村子都会为龙王唱几场戏,还会粉刷寺庙烧香祭祀龙王。民国三十六年,主席让油漆工重新粉刷寺庙,使其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