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度的秘密:为什么西班牙人如此热情,而德国人呢?
早年读过阿莫多娃的一句话,大意是很多西班牙老人贫穷、邋遢、悲惨,而德国老人基本上过着健康体面的生活。那是因为年轻的德国人在工作赚钱存钱,而年轻的西班牙人却在晚上狂欢喝酒。
德国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曾说:“即使我知道明天整个世界都将毁灭,我今天仍要种下我的葡萄树。”。务实、勤奋、努力、不甘忍,德国人的这种民族性格是很出名的。
其实就西班牙和德国来说,没什么好评价的,价值序列排名也没什么好谈的。这只是人生观的不同。有些人把人生看成不同的阶段,这就是人生的观念。所以他们每个阶段都小心翼翼,每个阶段都努力过好。也有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体现在青春这个阶段,要及时吃喝玩乐。至于后面资本不足,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混。反正活不了多久,但还是可以死的。
有趣、高纬度的性格,因为冷酷、严谨、细致、有序,所以绝望感更强;很多德国电影都是这样,很多北欧电影也是这样。比如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带有强烈的终极追问意味,让人感觉肌理非常紧绷,甚至过于紧绷,让人感到窒息。低纬度的人物看似杂七杂八,乱七八糟,却有一种特别的理解和幽默在里面。不同于高纬度人物的纠结与追问,低纬度人物有着天然的混沌与迷茫的生存观,天人合一,无忧无虑。比如以阿莫多娃为首的西班牙电影,还有一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南美电影,中间有一种很好吃的喜剧感,不管是什么情况。
看一些关于德国人性格的文章,都是这样总结的。比如清洁,讲究干净整洁,德国家庭主妇是全世界最爱打扫卫生的家庭主妇;比如德国孩子一般写完作业就去玩,因为德国的教育是先工作再玩;再比如,半夜12点,停在红灯前的车肯定是德国人开的...德国人比较* * *的特点是:踏实、勤奋、守时、节俭、有条不紊。
说实话,我真的有点像德国人。我是个洁癖,认真勤奋,特别注重秩序。无论是在家还是做事,秩序都能让我平和。而我恰好是那种会在半夜12停在斑马线上等红灯变绿的人。有人曾经告诉我,你看起来像一个德国女人。
这种人给人的感觉是可靠,但是无趣。总的来说,他是一个虚无主义者。我知道。
我一直对德国女性有点敬畏。尊重比恐惧更重要。这是一种感觉,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争论。这种感觉来自于德国的哲学,德国的纬度,还有德国特有的黑森林氛围。
德国女性最初的形象是玛琳·德德雷,早年在好莱坞大放异彩。她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走红的女电影明星。她的著名作品是蓝天使(1930)。在《蓝天使》之后,她去了美国与派拉蒙公司签约,然后在许多电影中担任主角。这位看起来有点男性化、喜欢男装的德国女演员,以其硬朗安静的表演风格迅速征服了美国观众,并与来自瑞典的格里塔相提并论。嘉宝坐在当时电影界的两个后座,相当于东宫西宫的味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电影界的两位女王在进入40年代后选择了隐退。嘉宝的退役特别绝对彻底。她在1941拍完最后一部电影《双面女》后,选择在36岁的巅峰离开,从此彻底从公众视野中消失。Deidre选择了一条逐渐后退的道路。战后,她离开电影圈,重新成为早期卡拉ok歌手,四处巡演。然后,她越退越远,直到完全消失。
玛琳·戴德瑞和嘉宝都是来自高纬度国家的女性。他们的例子可以再次证明,高纬度的人格和虚无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且,越繁华,越虚无。
德国人的口味很特别。它们严谨、简单、清晰、易操作,几乎没有任何游戏色彩。他们不是没有笑话,但那些笑话往往是歇斯底里的滑稽剧风格,比起英式幽默和法式幽默更激烈。在东方,与德国有相似和相近特征的国家应该是日本。德国和日本的很多闹剧片都有一种近乎喘不过气来的疯狂和谵妄的笑声,让人有点毛骨悚然。
有时候我觉得二战的时候,德国和日本结盟,背后也有类似的氛围。这种气场和同处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二战意大利为什么要加入轴心国联盟?这有点莫名其妙。意大利、德国、日本的民族气质差异很大,让他们感觉像情侣。但是,意大利人的气质中有一种疯狂和傲慢,这与德国和日本不谋而合。
日本文化中“朴素”的味道,来源于东方的佛教和哲学的精髓。在西方人中,我估计只有德国人最有可能体会和欣赏。从电影的角度来看,《青鉴》的代表人物是安二郎,而安二郎在世界电影圈最著名的西方留学生是德国人维姆·文德斯。
德国女导演多丽丝·多莉也是小津安二郎的崇拜者。在对小津的崇拜中,维姆·文德斯比她更出名。文德斯称小津为自己的“电影中的父亲”,拍了一部纪录片《寻找小津》,试图用镜头捕捉1960年代东京属于小津的一幕。当然,他找不到,所以很难过,很无奈。
但就情节剧电影而言,多丽丝·多莉比文德斯更能、更好、更真实地承担小津的愤怒。2008年春天,樱花上映,让很多粉丝为之倾倒。我觉得这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优秀影片。
资料显示,多丽丝·多莉是为数不多的创作超过20年的德国女导演。她的电影如《温柔约下世纪》、《裸恋》、《渔夫夫妇》等,票房和口碑双丰收,接连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但就东方观众而言,她真正进入视野并推崇的作品是《樱花》。
人生的无奈,人生的痛苦,老年的悲伤,失落,告别。这些都是每个人都应该经历的。我喜欢电影《樱花》的真实,那就是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就是这样。人生的旅程是一个下坡的过程。但是,有的人在这条下坡路上能抓到几个好风景,摘几朵漂亮的花,有的人干脆一路走下去,不管它,一点也不怀念来来回回。前者不一定比后者幸福,因为那是一种错觉;后者不一定比前者更明智,因为连幻觉都失去了。我喜欢樱花,是因为它呈现了虚幻的色彩和生命的本质,很多作品无法两者都呈现,但樱花做到了。更重要的是,“樱花”有一种天然的味道。这也是安二郎的核心味道。
就我而言,我更倾向于安于本质。只有当你满足于本质时,幻觉才更像幻觉,你才能更纯粹地享受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