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给我哥详细解释一下这次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

过去一周,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席卷华尔街。

一个又一个大型金融机构倒闭,美国政府动用了史无前例的万亿美元进行生死拯救,各国央行也史无前例地齐心协力救市。投资者的心随着股指的剧烈波动而波动。

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危机?发展中的中国资本市场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齐斌。

齐彬表示,美国投资银行业务模式的激进转型、美国金融市场过度自由的监管和发展模式以及过度“廉价”的信贷是导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三座“冰山”。他认为,要认真研究华尔街危机带来的启示,从中吸取教训,但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看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和阶段与华尔街不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应审慎推进金融创新,强化风险控制机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底三座冰山”

齐彬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只是“海上浮冰”,这是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来自于隐藏在水下的三座“冰山”,其最早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首先,美国投资银行的商业模式在过去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度投机和过度杠杆把投行引向了一条不归路。传统上以赚取佣金收入为主、资本要求较低的投资银行,在高额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大举投资次贷市场和复杂产品,投行悄然成为追逐高风险的对冲基金。例如,近年来,高盛的直接股权投资和其他投资约占其总收入的80%。迫于竞争压力,其他投行也在进行类似的转型。在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投资银行获利颇丰。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近十年的净资产年均回报率达到20%左右,远高于商业银行12%-13%的回报率。但与此同时,这些投行也借了很多钱,“如果钱不够用”,杠杆率一再提高,从而积累了巨大的风险。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时,其债务高达6130亿美元,债务与权益比率为6130:260。美林被收购前,其资产负债率超过20倍。

高杠杆率使得投行的操作风险不断上升,投行虽然积极参与,但并没有充分控制风险。一方面,由于高杠杆率,一旦投资出现问题,其损失将远远超过资本;另一方面,高杠杆使得这些投行要求更高的流动性。在市场相对宽松的时候,他们仍然可以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来填补资金缺口。一旦其财务状况恶化,评级公司降低评级,提高融资成本,可能导致投资银行无法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会因此倒下。同样,评级公司对雷曼兄弟的降级也是其彻底崩溃的重要因素。

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一只对冲基金倒下,在金融市场引起轩然大波。现在这么多投行实际上在变相从事对冲基金的业务却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潜在的风险可想而知。

二是美国金融市场过度自由化的发展模式走向极端,衍生品过度泛滥,监管长期缺位,直至系统性崩溃。摩根士丹利亚洲前主席曾经说过,在全球所有的金融市场中,东京和纽约的金融市场可能是两个极端。东京市场是世界上创新最少的证券市场,而纽约市场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市场。他说,两个市场差异很大的原因可能很小,就是两个市场对证券的定义不同。在东京市场,证券被定义为“股票或债券”——即股票或债券。如果金融产品不是股票或债券,政府可能需要长达两年的时间才能批准上市。而纽约则是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天底下的任何东西”——天底下的任何东西,只要你能想到,“上午装好,下午就能卖出去”。因此,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和证券化产品种类繁多,金融机构不断创造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产品。通过OTC,不需要论证和监管,只要有交易对手买,就能成交。当然,这些交易对手大多也是金融机构。这种模式极大地丰富了金融产品,但有时也容易走得太远,导致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金融衍生品过度泛滥。"一旦系统性风险出现,危机就会迅速到来."

第三,90年代以来,美国的信用体系越来越“廉价”,不仅透支了未来,也埋下了“定时炸弹”。这从申请信用卡就可以看出来。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学生来到美国后,花了大约半年时间才拿到第一张信用卡。但到了90年代末,一个刚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一周之内就会收到几张信用卡,甚至飞机一降落机场就有信用卡公司主动为他办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人透支未来消费的习惯越来越猖狂,透支的利息高达17%。为了追求这种高额利润,信用卡公司疯狂地寻找下一个客户,甚至主动将信用卡邮寄给没有信用记录的人。同时,17%的利润也使得信用卡公司承担了很大比例的坏账,所以大量的信用卡公司也疏于控制信用卡使用中的各种风险,出现问题就轻易作为坏账核销。但如果有一天17%的高利润无法持续,风险就来了。

次贷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廉价”信贷有关。格林斯潘时期,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推高房价。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得美国很多银行对房地产市场过于乐观,贷款条件不断放宽,让没有或信用记录不良的居民也可以申请贷款。这些低质量的贷款再通过美国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打包销售到世界各地。然而,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和漫长的销售链使投资者无法看到贷款的质量。同时,风险可以分散,但不能消除。当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这些风险就会像埋下的定时炸弹一样被引爆。

深刻反思华尔街危机的教训。

“这场危机不会是华尔街的最后一场金融危机。这种危机在华尔街不断发生。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这次只是又发生了一次。”齐斌认为,在华尔街的发展史上,大大小小的危机已经有上百次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市场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危机、不断修正的过程,但这次危机是最新的一次,而且在很多人看来,其覆盖面和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

他说,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华尔街危机的原因和教训,为发展中的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有益的借鉴。

首先,有必要深入分析美国投资银行运作模式的缺陷。近年来,投资银行开始从以服务和赚取佣金为主的传统业务模式向以资金交易为主的业务模式转变,大量涉足高风险领域的衍生品交易和对冲基金,变相成为对冲基金,但在这个过程中,风险控制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其陷入困境。

华尔街金融机构过分强调短期回报的激励机制也是导致危机的原因之一。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和激励机制没有与机构的风险管理和长期业绩挂钩,产生了很高的“道德风险”,使得管理层更倾向于短期化。为了满足追求利润的需要,投资银行不断设计复杂的产品,以至于他们自己很难判断这些产品的风险,也很难控制风险。

此外,危机暴露了投资银行资本不足的问题及其运营模式的缺陷。未来,全能银行会成为投行的唯一“主人”吗?独立投资银行会有发展空间吗?如果是,如何修改现有的投行业务模式,是否有必要对投行的资本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是否应该考虑将高风险投资业务剥离到独立子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申请成为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并不意味着投行业务的终结,更多的可能是投行管理模式的转变和对过去一段时期激进风格的修正。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可以相互借鉴管理模式。”但与此同时,被合并或转型为商业银行的投行如何有效监控风险?如何协调与商业银行的文化冲突?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第二,美国90年代以来的货币政策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发生了几次重大危机,美联储多次注资、降息,当时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可能是对未来的过度透支,暂时掩盖问题,最后当问题暴露时,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当然,众所周知,平衡是很难把握的。

第三,如何有效监管金融创新值得我们反思。这次危机表明,在风险充分暴露之前大规模推广证券化产品存在一些问题,不符合审慎监管原则。全球化和混业金融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如何加强监管部门对创新产品的主观判断和自由裁量权,同时保证这种自由裁量权的科学性,防范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第四,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如何防范或有效阻断金融风险的传导需要深入研究。这场危机表明,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一体化,金融风险在不同的子市场和全球市场中传播得更加迅速和广泛。如何对大规模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更有效的预警措施?如何有效阻断金融风险的传导?不同国家的监管机构之间如何建立协调机制?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辩证看待华尔街危机

华尔街的危机在中国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将对促进资本市场更加科学地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发达市场的风暴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疑虑。虚拟经济的利弊、金融创新的风险与回报、资本市场发展模式的选择等都成为讨论的焦点。

要进一步探讨美国次贷危机能给我们提供哪些经验和教训,还需要深入了解华尔街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差异——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的差异。齐斌表示,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反思金融市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机会。他认为,“要准确解读次贷危机,需要仔细比较中美两国金融市场的异同。不认真研究和吸取华尔街危机的教训是不负责任的,误读华尔街的危机也是非常危险的。”

在发展阶段,美国市场发展了200多年,在一些领域,比如一些传统的投行业务,已经到了一定的饱和期,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同时也要看到,虽然危机对其金融体系打击很大,但美国市场还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市场。美国市场的金融产品高度复杂,近年来甚至泛滥成灾。然而,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新兴和转轨的初级阶段,国民经济对资本市场提供的服务仍有巨大需求。同时,中国经济转型和自主创新经济体系建设也需要资本市场的有效支持。从金融产品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处于发展初期。两者的情况大不相同。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美国金融市场的危机而停止发展。在研究和借鉴美国市场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走稳健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不能因为美国市场犯了一个错误就停下来,这会让我们错失良机。世界金融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和残酷,对此我们必须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从发展模式来看,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一种自下而上、自我进化的模式。1929附近有一次较大调整。200多年前美国资本市场萌芽的时候,是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不干预。前100年没有法律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134年没有证券监管机构。1929股市大跌时,政府没有出手干预,于是进行了修改,成立了监管机构,制定了证券交易和监管的法律法规,试图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随后,这个过程一直在不断地重复和摇摆。最近几年,比如1998美国长期资本公司导致美国市场崩盘后,很多人呼吁对对冲基金进行监管,但是到目前为止,美国监管机构并没有这样做。总的来说,美国在反对政府干预方面非常强势。我相信,在这次危机之后,要求加强对冲基金监管的呼声会再次高涨。而我们是自上而下的开发模式。从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起,政府和市场力量就一直在共同推动市场的发展。应该说,既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监管,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次危机之后,美国必然会从过度自由化回归到中间点。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简化行政审批、加强监管、推进市场化改革是长期以来的大方向和主题。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评论,“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人的生活水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大幅度提高。”正是由于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成为世界上最亮丽的风景。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也是如此,但这种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把握好节奏,不断在政府和市场力量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美国的危机提供了一个走得太远的经典案例,自由化泛滥,整个社会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对我们很有警示和帮助。

同时,这场危机也再次证明,虚拟经济的发展如果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的初衷是将这些贷款在证券化市场上进行拆分、打包、定价和交易,以分散风险。然而,由于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销售链条的漫长性以及盲目追求高利润和竞争的压力,所有参与这些过程的金融机构都忽视了必要的风险控制。此外,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纯粹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而参与复杂金融衍生品的创造、交易和投机,使得这些业务成为纯粹的金钱游戏,使得许多复杂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交易,与分散金融市场风险的初衷相去甚远,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去甚远,金融危机的最终到来成为必然。

然而,尽管虚拟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剑走偏锋”的局面,但我们不能否认虚拟经济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历史一再证明,资本市场在促进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什么是真正的华尔街?事实上,华尔街不仅仅指它的‘实体’含义和它作为金融市场的代表,还指美国金融服务业的一群专业人士,大约有30万人。如果所有这些人每天晚上都撤退,华尔街就只是一座空城。”他表示,由于华尔街的大规模动荡,大量训练有素的金融专业人士失业,华尔街的一些金融人才,尤其是中国留学生,可能被中国金融机构所利用,使得中国资本市场在国际金融人才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齐彬说,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资本市场要立足于世界,最根本的是不断提高竞争力。为此,应继续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加快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步伐,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