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之中,为何不敢轻易斩杀敌军派来的“使者”?

在我国古代战争中,“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它本身没有约束力。然而,即使交战双方红着眼睛互相残杀,他们也不会轻易打破这一规则。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反对周朝法令的战争。孟子曾经说过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然而,在春秋时期,人们并不是想打仗就能打仗的。战前的第一件事是下战书。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是车战。

战争双方需要就战争时间达成一致,并通过战争信函选择一个开放的战争地区。这时,需要有人充当信使。这是两国军事交流中使者的由来。春秋时期,战争双方都以保护周天子为借口。因此,对前来与交战地区交流的特使没有敌意。他们不会随意杀死信使,而是礼貌地对待信使。

然而,战国以后,所谓的“礼”和“义”早已被遗忘。战争充满了阴谋和意外。除了杀戮和投降之外,对平民的屠杀也经常发生。

但是仍然不斩来使,原因是古代的信息传播没有发展起来。信使是传递战争双方信息的重要媒体。此外,特使的地位不高,也没有威胁。因此,杀害特使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而且会中断信息来源。例如,三国时期,司马懿通过蜀汉使者了解诸葛亮的饮食和日常生活,推测他的寿命不长。

另一个原因是使者本身已经成为战争的一部分。这是双方将军使用的一种工具,通过不斩来使去释放信号,或瓦解对方的士气。它的影响有时远远大于战场上的战斗。例如,当关羽得知东汉东吴攻打荆州时,他派使者与吕蒙沟通。

吕蒙明白了这一点,每次都善待关羽的使者,甚至允许他们带报平安的信。结果,关羽的士兵看到此等待遇,他们无心打仗。数万精锐部队崩溃,导致关羽垮台,这一教训是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