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醉翁的成立公司
邵醉翁先生的天一电影公司,拍摄古装片的规模日渐壮大,这不能不说招来了明星等公司的嫉妒。于是乎,一场被称为“六合围剿”的行动开始了。
面对天一公司的迅速崛起,明星公司老板之一的周剑云联合大中华百合、友联、上海、神州、国光五家电影公司组成“六合影业公司”,针对“天一”采取低、快、多战略,造成一些影片品质不好的现象。对“天一”最具杀伤力的是,“六合”与包括南洋片商在内的电影发行商签订合约,规定如果经销“六合”的影片就不准再与“天一”合作。“六合”几乎占有中国电影市场三分之二的江山,各发行商不敢得罪“六合”,纷纷拒绝经销“天一”影片。
为杀出重围,邵醉翁一方面派出发行人员在国内建立非“六合”院线,一面派三弟、六弟带着拷贝和放映机赴南洋开辟新的市场。南洋片商不敢与“天一”合作,兄弟俩无奈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他们买了一辆大篷车,拉上放映机,到穷乡僻壤放映。他们在泥泞中跋涉,住在乡村小店里,有时甚至在树下露宿,艰苦异常。不过,回报也是丰厚的。乡村的人们从没见过电影,对那些会动的影像给予了极大的热情,扶老携幼,穿村走巷前来观看。见此情景,一些小的片商和剧院老板开始经营“天一”影片。
周剑云一计不成,又施一计,想出了“双胞”计策,即打探到“天一”正在拍摄的影片,马上动手拍摄同名影片,赶在“天一”之前面世。但是此行为不够光明磊落,反使“天一”得到观众同情。“围剿”了一年之后,“六合”的做法遭到了电影圈内外许多人的非议,内部也开始爆发矛盾,其他公司感到自己受到“明星”的利用。更兼之正值武侠神怪片泛滥,众多小公司以低成本影片进入市场,“六合”遂逐渐失势。
在邵氏兄弟齐心协力的时候,“六合”却因内部纷争而解体,邵氏兄弟赢得了最终的胜利。邵仁枚、邵逸夫兄弟没有再回上海,他们在南洋娶妻生子,并于1930年在新加坡注册了邵氏兄弟公司。
淞沪之战后,时局动荡,导致“天一”市场萎缩,而1933年拍摄的粤语片《白金龙》却走红穗港南洋市场。鉴于此,邵醉翁对“天一”战略做出重大调整,决定南迁香港,以拍摄粤语片为主。1934年天一公司的绝大部分人员和设备移往香港,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香港分厂(简称天一港厂)。
1936年,天一港厂的片库接连发生两次大火,几乎将之前所拍影片的母片全部烧毁,邵醉翁心灰意冷,遂返回上海,从此退出电影界。留守上海的邵牧人到香港掌管天一港厂,直至1957年邵逸夫回到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接手全部电影业务。
30年间,邵氏兄弟以股权与决策权异常集中的权力形态、兄终弟及的权力传承方式,协力同心,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这一时期,他们***拍摄影片100余部,拥有了100多家影院,和10座大型游乐场及不少房地产项目。而如此雄厚的实力,还只不过是未来邵氏电影王国的基础。
“六合围剿”看似惊心动魄,竞争双方在舆论上却保持“低调”。由于中国电影业正饱受美国电影垄断之苦,“明星”并不愿以“以强凌弱”的新垄断面目出现;而“天一”确因粗制滥造不少古装片而受舆论指责,对于“六合”的“围剿”做法也只得暗吞苦果。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醉翁老先生回忆往事的时候,或许还要感谢当时年轻气盛的周剑云,正是他的逼迫,才使得“天一”远赴南洋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从而建立起“邵氏影业”这个东方电影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