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指的什么时候?
战国时期,指的是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254年。战国时期,以战争空前激烈和频繁而得名。经过春秋时期和战国初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前期,基本上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号称“战国七雄”。当时的强弱吞并和分化非常激烈,韩、赵、魏三国是由原晋国分裂而成的,齐国的国君也由姜氏转为田氏,东周的天子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推翻。七国为了富国强兵,由自己统一天下,先后进行变法,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方面是废除和削弱贵族的特权,壮大国力,给平民以更多利益。经过变法,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地主和自耕农、佃农等。所以,史学界一般认为,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空前提高,不仅铁制农具和牛耕已成为主体,而且水利建设也大规模开展,出现了都江堰、邺城十二渠、鸿沟、郑国渠等大工程。冶铁、煮盐、纺织、漆器、陶瓷、车舟等实业都形成了很大规模。产品的丰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城、韩国荥阳等,成为商业繁荣的城市,各国都制造了各自的货币。
战国的思想文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高峰,儒、墨、道、法、名等诸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局面,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学的基础和在世界上的崇高地位。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继老子、孔子、墨子等之后,成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这一时期的文学,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留下了千古佳作。史学、天文、农学、医学等也都有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春秋和战国时期虽属政治上的分裂时期,但在思想文化上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高峰。这一高峰加快了统一事业的进程,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公元前221年,秦国发动的统一战争取得胜利,长达五百多年的分裂局面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