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新认知——兴趣与知识共存
为什么那么多人爱游戏?酒香烟味之类的游戏,比如性感女郎,能给人带来兴奋感,刺激大脑中多巴胺的释放。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暂时忘记现实生活的无聊和压抑,享受无与伦比的征服感和成就感,轻松实现马斯洛的人类最高层次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那么,游戏真的没用吗?不完全是。焦虑的人通过适量玩游戏调节情绪,聪明的人通过团队射击游戏提高团队合作和排兵布阵的能力,孩子通过智力游戏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如何增强游戏的正面效应,削弱负面效应?这需要供需双方的共同努力。游戏制作者要兼顾游戏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玩家要培养自制力。
现在大部分游戏都被贴上了低俗暴力的标签。如果生硬地插入知识,会严重损害其兴趣,进而流失大量玩家。目前游戏行业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如何破局?包罗万象,集约垂直领域。
将历史和地理引入游戏。大型对战游戏中,人物使用历史名人,服饰符合人物朝代,建筑尽可能还原历史。战利品可以参考博物馆里的文物。对于不喜欢正史风格的玩家,可以从中国神话、希腊神话、国内外名著中引入人物和实物。比如神农本草经里的药物,纸动物园里的动物,海错地图里的动物,都可以考虑纳入游戏。如果技术支持,可以在游戏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以科幻小说为基础,比如模仿《三体》游戏。你也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在地图集上虚拟现实中旅行,蓝图可以参考朱迪思·斯卡兰斯基的《远岛地图集》。
将艺术引入游戏。以前艺术从来都是有高有低,但近年来随着媒体的兴起,艺术的下行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拼图游戏,找茬游戏,都可以用名画作为原作。另外,古画长卷也可以改编成剧情游戏,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了技术支持,可以创作出不同艺术风格的游戏,纪念碑谷就是一个典范。目前,有利于深度学习的技术可以转换艺术风格,并赋予普通照片以著名的绘画风格。想象一下各种游戏中的“古典主义”、“哥特式”、“巴洛克与洛可可”、“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达达主义”、“抽象主义”、“极简主义”。让艺术变得流行,让游戏变得优雅!
将金融引入游戏。畅销书《富爸爸和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T·清崎发明了现金流游戏,寓教于乐。不仅能让玩家学到金钱运动的规律,也深受玩家喜爱。中国也可以多玩教育类游戏,教玩家如何理财,防骗。虚拟游戏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反思和浓缩。生活题材游戏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比如美食主题,各种美食汇聚一堂,并设置关卡,奖品可以是美食券,线上线下;旅游主题,类似“世界之窗”的数字旅游度假区或数字博物馆,沿途的“惊喜”可以是门票优惠券,也可以是景点的高清照片;购物主题,让玩家在buy buy中享受购买的乐趣,并举办各种虚拟派对选出当天的女王,或者像大型玄幻游戏卖仙药、仙器一样卖奢侈品。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将美食、旅游、购物等主题统一起来,打造一个接地气的“极限天堂”。
将心理学引入游戏。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如果有一款游戏能帮人缓解心理压力,让人多感受一点真实的快乐,那它真的是无边无际。心理测试可以是一个有趣又受欢迎的游戏。另外,根据美剧《对我撒谎》(lie to me)做一个解读人和动物肢体语言的游戏,一定很有趣。前几年特别流行的超级大脑,也是制作游戏的绝佳蓝本。比如《密室逃脱》、《QQ找茬》、《数独》等游戏,都类似超脑。
游戏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让它多一些正面效应,少一些负面效应,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一个成功的游戏往往是简单、有趣、刺激、即时反馈、满足心理诉求。如何响应政府号召,顺应时代潮流,默默植入知识,对游戏设计师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考虑到个人知识的局限性,不同行业的专家都可以加入游戏制作。比如懂青少年教育的学校老师,懂玩家心理诉求的心理学教授,懂社会行为和人类群体的社会学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