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博弈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二、“学前游戏理论”的内容:
1.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通过自己或其他事物对他人或其他事物的动作、行为和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
2、功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一个例子或对象(如司机)一两个最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记他模仿的对象。?
3.游戏内容: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的范围。?
4.游戏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所有行为表现的方式,构成了游戏的外壳。?
5.玩偶游戏:在游戏研究领域,有人将精神分析的理论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研究风格,称为“玩偶游戏”。一般的模式是给孩子很多玩偶,他们穿着各种各样的服装来标记自己的身份,比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素材形成了一定的生活场景,比如家庭环境。然后让受试者边玩边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分析儿童的故事,与儿童交谈,研究人员可以记录大量的人格因素,如攻击性和深层情绪障碍?
6.蒙特梭利教具:蒙特梭利教具主要是训练感知,进行感官教育,开发智力。如插入圆柱体(大小不同)、比较各种木条(宽度、厚度、长度不同)、立方体(大小不同)、各种几何面板(三角形面板、圆形面板、五边形面板、梯形面板等。)、粗细不一的粗滑材料、音箱、铃铛和音乐教具、写字和数数材料等等。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心。
7.游戏引导的“三段论”从前苏联的学前教育学中形成了一套引导游戏的“三段论”方法模式,即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分为开始、进行和结束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老师的任务是了解孩子玩游戏的欲望(扮演什么角色),帮助孩子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过程中帮助孩子拓展游戏情节;游戏结束时,对孩子的游戏和游戏中的行为进行总结和评价。?
8.剩余能量理论:剩余能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Spencer),所有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生物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就越强。除了普通的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孩子不需要谋生。),所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生存必须消耗的能量外,还有剩余能量。儿童和高等动物的过剩能量必须找到消耗和辐射的途径,否则就会像密闭的蒸锅一样爆炸,于是他们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游戏来获得快乐,这就产生了游戏。游戏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能量的一种漫无目的的消耗。低等动物的能量只能用来自救,没有剩余能量,所以没有游戏。?
9.生活准备理论:生活准备理论也叫预演理论或能力实践理论、前实践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生命科学家、心理学家K.Gross。格鲁斯基于自然选择理论,认为人类和动物都有一种与环境抗争的生存本能。新生儿或幼小动物遗传了一些不完美的本能。这些不完善的本能一开始无法适应复杂竞争的生活,而游戏就是对这种本能的无意识训练和准备,帮助孩子强化未来需要的本能。?
10、同化与适应:同化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儿童运用已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适应是指儿童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11.内部动机:动机作为推动人前进的心理力量,指向解释个体活动的原因。我们可以把活动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来源于主体本身的需要。?
12.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表情、言语,模仿或冒充他人或不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和特征,即角色扮演。是儿童符号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
13、角色行为: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模仿他人的行为。它不仅是角色扮演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早的组成部分。最早的不成熟角色行为表现为角色的动作。这个角色的动作最早发生在婴儿期,但往往是一种自我模仿。?
14、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指用一个东西代替另一个不在视线内的物体,并能以被替代物体的名称命名当前物体。?
15、场景变换:场景变换是使行为脱离其原来的真实生活场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16.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境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自愿、自主的活动。?
17.活动区域的兼容性:所谓兼容性,就是在布置活动区域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将性质相近的活动区域布置在一起,避免相互干扰。?
18、自制玩具:自制玩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原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第二,教师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有目的地制作游戏教具,以补充现成游戏教具的不足或缺陷。
19、教学游戏:用教学方法组织幼儿游戏是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实施的组织本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来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
20.角色意识:是指能够区分现实中的我和游戏中的我的角色,知道自己在假装别人在游戏中也能分辨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