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次运动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大学者。他先是住在一个墓地旁边,经常和朋友一起玩葬礼游戏,模仿大人们跪拜哭泣的样子。孟母认为那个地方不适合儿童居住,所以他带着孟子住在市场旁边。当他到达市场时,孟子和他邻居的孩子开始学习商人如何做生意。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仍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所以他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喜欢读书,变得有秩序有礼貌。这时,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适合孩子生活的地方!”

有一次,孟子偷懒不读书,孟母把他正在织的一块布当着他的面剪下来,说:“学到一半就停下来。这块布和织到一半就断的那块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用!”孟子听了之后,再也没有懈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和生活非常重要。现代人不仅需要高质量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来启发人们的思维。

扩展数据:

孟子(约公元前372 ~ 289)生于邹(今山东邹县)。他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弟子。相传,他是贵族陆的儿子清福的后代。他的父亲叫纪,母亲叫Mǎng。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说教育能唤起人的善的本质,类似于基督教的“只要信,就能得救。”荀子也是儒家,他认为“性本恶”为他的学生李斯和韩非提供了重刑论。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也许后者才是最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

百度百科-孟母的三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