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笔记(41):人生故事——如何赋予经历意义?

一些困难的经历,会永久的改变一个人,就像暴风雨中受伤的树,身形改变了,还留下了疤痕。但是,这些疤痕上还能慢慢长出新的枝条,我们也会从创伤中发展出新的意义。那么,这种意义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呢?我们是怎么组织我们的经历,把它们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意义感来自人生故事

当我们要评价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时,很容易想到的,就是这个人的人格是怎么样的。

什么是人格呢?

通常会想到“人内向还是外向,保守还是激进,脆弱还是刚强”,但这不够全面。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dan mcadams)把人格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特质,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内向、外向这个层次的人格。

经常见到的一些心理测试,包括星座的理解,都是属于基本特质这个层次的。

第二个层次:是个性化的应对方式。

比如我们的目标、防御机制、信仰,我们在人生某个阶段的生活任务和中心。这是我们为了扮演好现在的角色,完成我们现阶段的人生任务,所发展出来的人格特殊。

第三个层次:是人生故事。这是人格最核心的部分。

麦克亚当斯说,我们在不停的把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编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生动的人生故事。而人生故事,是我们与其他人区分开的最重要的特质,也是人格最重要的因素。

人随时随地都在编织自己的故事。我们对生活的意义感,也源自我们对自己人生故事的理解。可以说,我们的整个人生,都在完成一个独特的故事。

故事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故事该怎么写,我们会遇到一些好事,也会遇到一些糟糕的事情,我们一边当观众,一边当编剧,一边当演员。我们一边经历,一边修改故事剧本。故事影响了我们的记忆,我们会把那些符合故事大纲的重要事情在记忆中保存下来,同时,忘掉那些与故事无关的旁枝末节。

故事还将影响我们怎么看待现在、预测未来。

一个来访者,她对遇到的每一个对她表达爱意的男生都非常戒备。她觉得,这些男生都是在骗她,就算不是骗她,等他们发现了她的真实的样子,仍然会不喜欢她。这是她心里的故事:一个虚弱的自我,和其他人的关于欺骗和背叛的故事。这个故事里,她为自己分配了角色,也为别人分配了角色。

有时候,我们心中的故事,比现实还要牢固。

“挽救式”和“污染式”的人生故事

从故事的角度,我们就能理解,逆境或者创伤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答案是,它们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故事。

当这些逆境发生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它们整合到我们的人生故事里,重新创造一个故事。如果在经历了很大的创伤以后,如果我们的目标仍然是原先简单的升职加薪,那这个故事显然无法自圆其说。

麦克亚当斯说,面对挫折,人们通常有两种故事。

1 “挽救式”的故事

这类故事里,通常有一个糟糕的开头,然后是各种困境,但随着我们不断努力和探索,会看到新的积极因素,激励我们前行,不断走出困境。在这个过程中,过去的纠结可以会豁然开朗,既是无法消弭痛苦,我们也许坦然地接受,进而获得内心的安宁。

如果你内心的故事是“挽救式”的,当你遇到困难时,你自然会预测到,你会走出困境。于是,故事的原型就启动了行动。

2 “污染式”的故事

最开始的时候,你的生活还不错,一切都很平稳顺畅。但当各种麻烦来临的时候,困难就像污染源一样,影响你的生活。你对此无能为力,一步错步步错,最终一生在怀念和怨愤中度过。

如果内心的故事会是污染式的,你会怀疑幸福美好,担心灾祸终将来临。当遇到麻烦的时候,你会哀叹,该来的倒霉事绝对不会缺席。由此带来的焦虑和迷茫,又成了你“我很无能”的佐证,于是,你的故事会更加悲观、黑暗。

安东尼.波登是著名的美食家,他在随笔《半生不熟》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早在20岁时就该死了……

这是个典型的污染式故事。陈老师看到这句话,是因为在今年6月份,波登自杀了。

改变人生故事,从污染式故事变成拯救式故事。

陈老师说,故事不是外在于我们的,我们也无法根据这个故事是否有好处而捏造故事。但是,我们可以重新赋予故事意义,把它变成了一个故事。

但前提是,我们要相信这个故事。

总结一下:

人生故事会是 人格最核心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