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羊死了再补”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编教案。通过教案的编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专注于教案?以下是我小学二年级收集的《羊死了再补》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1的教学目标;

1,带着感情阅读背诵这篇寓言。

2.学习本课生词,注意多音字“圆”的读音和“洞”、“街”的字形。

3.理解“迟做总比不做好”这个寓言的内容,知道如何立即改正错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项目

教学过程:

首先,对话令人兴奋:

1.学生喜欢听寓言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寓言。看老师写题目:迟做总比不做好。

3、点名读,一起读。

第二,理解问题的含义。

1,“迟做总比不做好”是个成语。这个成语里有你不懂的词吗?

2、说出疑惑的名称,并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死亡:迷失。监牢:饲养动物的围栏,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解释“羊死了再补”的意思。

4.看完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扔羊?为什么要修羊圈?)

5.再读一遍题目。你能从“补”字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第三,第一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你猜对了吗?让我们读课文。注意:阅读时要读准读音,通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引导评论。

3.养羊人已经丢了好几次羊了。为什么?

4.总结:可见我们阅读前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所以要边读边看。

思考,读书前思考,读书时思考。

第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段讲的是丢羊?

2.自由阅读1-4节,思考:如果一个牧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又丢了第二只?

3.同桌互相讨论。

4.集体交流:

(1)羊圈里有一个洞。

(1)出示新单词卡“洞”,按名字读。注意“孔”,轻声读。

②“洞”是——(孔)。怎么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写“洞”

(3)一起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的是丢羊的原因。前两句说了什么?引前两句。

(5)理清本节三个句子之间的联系,尝试背诵。

(6)指名道姓。(引导方法)

他拒绝听取邻居的意见。

(1)“邻”的意思是——(邻居),关注“方”,轻声读。

(2)街坊是怎么劝他们的?读名字,读建议的语气。

(3)引导评论,一起读。

(4)会养羊的人呢?按姓名阅读和评论。(你看他没关系,你不在乎)

养羊人也是这么说的。你觉得他的心怎么样?

(5)你看,好心的邻居很真诚,养羊人却大大咧咧,不听劝告。同桌不同角色大声朗读。

(6)点名阅读并评论。

(7)老师说提示,学生试着背诵对话。

看看他不听劝会怎么样。

(1)按姓名和注释阅读第4部分。

(2)为什么要把“你”字读好?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一起阅读第4节。

(4)我们刚才学的片段,在题目中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一只死羊)。

6.给这个片段命名。注: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比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7.养羊人在第二次扔羊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自由阅读第五部分,在相关的句子下面划线。

8.讨论和交流:

(1)养羊人是干什么的?展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按名称朗读课文中的句子,并进行评论。

为什么要读《快点》?能去掉吗?及时纠正错误。

(3)养羊人为什么要这么做?阅读描述他心理的句子。

(4)引导朗读这句话,并读出他的遗憾。

(5)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如果...仅仅...如果...仅仅...)

但转念一想,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吗?你在哪里读的?从那以后,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8)“从现在开始”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今以后”造句。

(9)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背诵第5节。

第五,体验意义。

1,再次显示投影。这个人在修羊圈的时候,本来是劝街坊路过的。邻居们会怎么说?养羊人会怎么说?

2.同桌表演结束后,命名舞台,引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不重新修羊圈会怎么样?

4.揭示寓意:可见,养羊人如果犯了错误,只要(),就会()。

5.生活中,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同桌互相讨论,然后点名交流。(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迟做总比不做好”。

第六,总结全文。

1,重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本义,引申)

2.所以“迟做总比不做好”后面往往会有一句话——“还不晚”。自己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目的意思——理解内容——联系实际,理解意思。

工作设计:

1,背这个寓言。

2.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谈谈看完这则寓言后的感受。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二“迟到总比不到好”的教学过程

第一类

首先,激发对介绍的兴趣,看图猜寓言

小朋友,你喜欢读故事吗?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看图猜故事。依次展示六个故事图片(等待兔子,言不由衷,自相矛盾,犯了几个错误,雕舟求剑,井底之蛙)

2.一起读成语。同学们课内外都读了很多故事!我来一起读吧。

3.老师总结揭示题目: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寓言。

“言”就是语言和故事,“言外之意”就是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今天,让我们学习第九课,两个寓言。

写一个题目,引导“于”和“泽”(注意书写顺序)(板书题目:9的两个寓言)。

4.揭示题目:“泽”是量词,“两个寓言”是两个寓言。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寓言“亡羊补牢”(板书:亡羊补牢)。

第二,传授方法,理解问题的含义

(一)念——念总督。

1.读故事前,老师会检查生词预习。

(1)强调多音字“圆”的读音。

(2)读光字好:洞邻钱固。

会写:带走洞劝羊圈(多音节)街坊(说明意思)后悔。

(3)学生提醒大家注意生词中的错别字:读的很准,学生能写出这双鞋吗?用红色标记的单词都是课后新单词。谁来提醒你哪些词容易出错?

老师相机指导写“孔”。

其中笔画最多的是孔字。观察这个词,我们发现他们的资本是一个“洞”。老师点评:洞就是洞和洞的意思。这两个字是形声字,上面的“孔”是象形的。让我们一起写这个单词。笔画更多,更紧凑。

2.写新单词:现在让我们来写这个单词,看看谁写得对,写得好!(硬笔画红)

3.学生可以自由阅读这个故事,并注意正确的发音,不加字,不漏字。

(1)有的同学读的很流利,看起来对单词掌握的很好。现在谁来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羊死之后秀——补,结合字典和课文内容理解死亡和监狱的含义。

知道了故事的内容,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主题。“监狱”在故事中的意思是(羊圈)。“死”呢?指向学生,展示字典含义,选择含义,引导学生阅读笔记。

总结:谁来总结一下这个寓言的意思?你看,故事的标题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多有趣啊!

(二)品一品——文聘对人的分析

1,指学生阅读。(老师:谁想读一个牧羊人第一次丢了羊的故事?其他同学想,养羊的为什么会丢羊?)

2.理解“说服”的含义,引导朗读。

(1)回忆:养羊人第一次丢羊的时候,邻居们劝他。他们是怎么说服他的?

(2)谁会是邻居?

(3)这句话里有一个词可以反映邻里的焦虑。猜猜是哪个?(快点)是的,抓住了关键词,就能更好的理解人物的情绪。来做这个暖心的街坊吧。

(4)老师的启发:你还能说服什么?如何说服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一个有经验的老人怎么劝他?

(焦急,中肯,认真)

3、产品“答案”感知的性格特征:

(1)听了街坊的建议,养羊人怎么说?

给我看看声明:羊都丢了,为什么还修羊圈?

这是什么句子?

牧羊人要去修羊圈吗?(不打算)表明声明:羊丢了,羊圈不修了。

老师:接下来,让我们分角色读这段对话。如果老师读邻里,男生读反问句,女生读陈述句。

哪句话让你觉得养羊人不想建羊圈?学生谈感受

老师:这就是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强调语气,强调牧羊人不打算建羊圈。

老师:你看,这个养羊人知道羊圈坏了却不修理。真的是死不悔改!(板:不知悔改)

5、产品“端”感知人物:

总结:他第一次放羊不听劝。会发生什么?谁来读第四段和第五段?

(1)指阅读第4、5段。理解“后悔”的含义,揣摩养羊人的心理。

(老师:如果你不改正错误,第二天养羊人又会把羊弄丢。)此时他的心情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吗?“后悔”这个词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

(2)他会想到什么?他会怎么做?

是的,如果我们不修理的话,(羊就没人管了)。想到这,他拿起工具(迅速堵住洞口,把羊圈固定牢固。)

6.总结:当养羊人犯了错误,并且能够改正的时候,那就叫错误,是可以改的。(板贴:有错可改)

(3)理解——阅读和分析。

(1)如何评价这个养羊人?

(2)学生,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生活中,我们难免会说错话,做错事,但只要我们犯错了,就为时不晚!所以后面经常会跟着一句话——“还不晚”。(板糊:还不晚)

第三,团结统一,举一反三。

(一)举一反三“禁忌病忌医”

老师:现在,让我们穿越历史,来到春秋时期的蔡国,看看寓言中蔡桓公死不悔改的结局。

播放视频《不要怕病怕医》

老师:怕病怕医,就是隐瞒疾病,拒绝治疗。怕医的蔡桓公最终病死了,但补回来的养羊人再也没丢过羊。所以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要及时改正错误。

(2)接触生活

1,给定情况:

(1)因为一个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没有及时完成作业,最后成绩下降。你可以用“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来提醒他。

(2)同桌眼睛近视,她总是不理会。你可以劝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不然就来不及了!”

第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学生喜欢读寓言吗?今天寓言《亡羊补牢》选自《战国策》。这本书记录了20xx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包含了很多寓言。比如鹬蚌相争,狡兔三窟,高枕无忧,三人成虎,头悬房梁粘股。

学生可以在课后收集更多的寓言,丰富他们的语言,增加他们的智慧,甚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