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站着小便科学吗?男人为什么要站着尿尿?
1,男性站立排尿科学
男女生理结构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一些事情上的行为差异。以撒尿为例,大众普遍认同的是女性坐着,男性站着。然而最近,一些关于男性站着、蹲着或坐着小便的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而且在日本,也有报道称,坐着小便的男性越来越多。
早在2004年,有着悠久历史的日本卫浴设备制造商TOTO对2312名20岁以上的男性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65.4%的男性站着小便,但其中23.7%的男性习惯坐着小便。2001年,公司也在家庭主妇中做过类似的调查,询问男性的如厕习惯。结果,每7个日本成年男性中有1个习惯坐着小便。当被问及为什么“坐着小便”时,很多男性回答说是“方便打扫”或者“万一没瞄准弄脏了厕所”。
这个习惯也在慢慢影响着男士内衣的设计。日本一家内衣销售商提供的近20种内衣产品,只有不到一半采用传统设计,即前面有开口。
对此,中华医学会男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诊疗中心主任江蕙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坐便不符合男性的生理结构。理论上,长期会对尿道和膀胱造成不良影响。
江蕙解释说:“男人站着小便,这是由他们的生理结构决定的。男性尿道呈S形。站立时,尿液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流出。而且可以跟着丁丁,形成抛物线,相对容易排泄。女人受不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抛物线的缺失。”坐着排尿时,尿道会变成倒刺状,受到压迫,造成盆腔充血。排尿困难。时间长了,膀胱和尿道可能会出现炎症或其他健康问题。
至于以前有人提倡的蹲着小便,江蕙认为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方法。下蹲时尿道压力会发生变化,尿液容易回流到膀胱,容易成为炎症的温床。
2.“健康排尿”指南
大多数人认为尿液是人体排出的“垃圾”,其实不然。它是检测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人吃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会在血液中形成尿素、尿酸、肌酐、肌酸等“毒素”。只有通过尿液及时排出体外,才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健康尿液是有一些标准的,如果指标发生变化,可能预示着疾病。
健康的尿液是什么样的?
尿液颜色:淡黄色,明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徐清泉指出,健康的尿液应该是淡黄色、明亮的,不会有沉淀、浑浊。但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尿液的颜色,比如饮水量、体温的变化、食物和药物的作用等。多喝水时,尿液可能像白开水一样无色;喝水少出汗多的时候,尿液可能会像啤酒一样变黄,这是正常的。
排尿次数:一天不超过8次。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杨勇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从理论上讲,一个人一天的排尿次数不应超过8次。白天7次,晚上1次,这是最好的比例。“但个人饮水量不同,一天尿4-6次是正常的。”徐清泉补充道,夜间小便最好不要超过两次。如果睡前多喝水,晚上起床次数多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晚上喝水不多,但是晚上老是起来,就要注意病情了。
尿量:每天1500ml。我们每天的尿量应该在1500ml左右,但是因为人的饮水量不同,所以只要每天的尿量在400 ml以上3000ml以下就没有问题。泌尿外科专家徐清泉提醒,一天尿量少于400毫升是少尿的表现;而超过3000毫升,就属于多尿了。
男子:小便后挤压会阴下。
最好站着尿尿。中华医学会男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诊疗中心主任江蕙教授表示,男性最好是站立排尿,因为男性的尿道是S形的,站立时受重力影响,尿液可以自然排出。如果坐着小便,尿道会变成倒刺状。被压迫后会造成盆腔充血,尿液相对难以排出。而且时间长了,膀胱和尿道可能会出现炎症。蹲着小便会改变尿道压力,尿液可能会回流到膀胱,也容易诱发炎症。
小便后不要马上坐下。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主任医师郭军指出,如果男性小便后立即坐下,会造成残余尿液倒流,给尿道内的细菌可乘之机,容易诱发前列腺炎。小便后,可用手指在阴囊与肛门之间的会阴处挤压,有助于排出膀胱内的残余尿液,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也有好处。
排尿有力不是代表能力。很多男性用排尿的声音、力度和持续时间来衡量自己的性能力。其实两者关系不大。性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丁丁勃起的硬度和耐力,与丁丁的血液微循环有关,与尿液的表现无关。
不要担心偶尔的尿裂。发生尿分叉主要是因为尿道或尿道口有梗阻。比如憋尿会增加膀胱内的压力,排尿时容易暂时改变尿道口的形状,造成尿分叉。男性射精后,部分精液残留在尿道内,勃起未完全消失,也会导致尿分叉。以上两种情况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出现持续性高频的尿分叉,就要去医院检查了。
女:不要用湿纸巾擦私处。
小便后擦干。北京积水潭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孙提醒,女性私处皮肤皱纹更深、更多。小便后,如果不及时擦干,残留的尿液会使内裤非常潮湿,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温床。“擦的时候一定要用干净的卫生纸从前向后擦。最好不要用湿纸巾。”孙解释说,第一,很多湿巾都添加了化学成分,对女性私处健康不利;其次,用湿纸巾擦拭后,还是会有湿的问题。
小便前后要洗手。与男性相比,女性泌尿系统更脆弱。女性尿道很短,与膀胱连接紧密,外界细菌很容易沿尿道进入膀胱,引起尿路感染或炎症。所以女性在小便前后都要洗手,不给细菌可乘之机。
专家总结出“健康排尿”指南
学会保养,尿路畅通。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女性尿路感染发病率比男性高8-10倍。为了让尿路更通畅,女性平时要注意保养。妇科专家孙建议,女性要多喝水,少憋尿,勤清洗外阴,勤换内裤。
判断尿液健康有三个指标。
泌尿外科专家杨勇介绍,判断一个人排尿是否健康有三个指标,即排尿是否省力、尿液能否憋住、尿液是否淡黄明亮。一旦长期出现以下症状之一,就要注意健康问题了。
尿频多尿。如果因为喝水太多而排尿不超过8次,就叫尿频。泌尿外科专家杨勇说:“排尿次数增多,每次尿量减少,可能是因为膀胱储尿功能下降。如果排尿次数增多,但每次尿量不减少,就是多尿,可能是身体代谢功能出了问题,比如糖尿病。”如果尿频伴有尿急、尿痛等不适,就要警惕是否感染了泌尿系统。
排尿时间变长,连续性不好。男性排尿的症状,如排尿时间延长、连续性差、有滴水感、排尿困难、小便无力、中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等,都是前列腺疾病的征兆。
尿有泡沫和臭味。小便时,如果发现马桶内泡沫增多,尤其是早晨第一次泡沫明显,可能是肾病引起的。要及时去医院做尿常规检查,看看尿液中的蛋白质是否增加。如果尿液闻起来有烂苹果的味道,应该怀疑是糖尿病的征兆。
尿液颜色不正常。
红色:表示尿液中可能有过多的红细胞,也称“血尿”,多由肾脏疾病、结石、前列腺炎、膀胱肿瘤等引起。如果有严重的腰痛并伴有血尿,大多是由结石引起的,如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
酱油色:由尿中大量红细胞引起,也可能是急性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溶血性黄疸。
白色:似牛奶,有时混有白色凝块或血液,说明尿中有乳糜,来源于丝虫病或肾、淋巴梗阻。
尿黄:黄连素、维生素B等药物可引起尿黄。但如果不吃药,而且尿黄持续半个月以上,就要警惕了。尿液太黄往往预示着肝胆疾病,如肝炎、胆结石、胆道梗阻、梗阻性黄疸等疾病。
当然,食物有时会改变尿液的颜色,不必过于恐慌。泌尿外科专家杨勇和徐清泉最后提醒,如果你的尿液性状和颜色长期变化,而且很难从你摄入的食物或药物中找到答案,就有必要去医院查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