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西格蒙·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生于弗赖贝格(现捷克斯洛伐克的摩拉维亚)。在中学毕业以前,他曾打算过学习法律。由于受到达尔文当时颇有争议的理论和歌德的一篇论自然的文章的影响,他决心学医。

弗洛伊德于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但直到1881年才取得医生资格。这是因为他有志于做个教师,因而花费了许多时间在恩斯特·冯·布鲁克的生理实验室里。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所患的种种疾病都可以从物理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并将使基础科学有新的发现。布鲁克曾断言:在有机体内,只有物理和化学两种力起作用。弗洛伊德开始时也持有相同的看法,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他后来预言精神病能用药物治疗时(正如目前时尚的那样),他并没有完全摒弃上述看法。1882—1885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专门研究脑解剖学和病理学,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神经解剖学与生理学的论文,并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神经病理学讲师。

1885年,弗洛伊德获准去巴黎拜访非常著名的神经学家沙尔科,并随其进行神经病学研究。沙尔科当时正在进行规模盛大的公开示范,有时还有王族成员在座。他所示范的神经病例中,有瘫痪的、失去知觉的或步履艰难的癔病患者。弗洛伊德注意到,沙尔科能通过催眠术使患者进入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与这类病人本身所处的状态完全一致。弗洛伊德还发现,神经错乱的形式取决于患者头脑中的想法,并不取决于任何解剖学的原因(如真正的神经损伤)。弗洛伊德由此得出结论,如果催眠术能导致神经错乱,那么,神经错乱也许是由于自我暗示所致,因为它使患者对头脑中原先并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产生了反响。

1886年,弗洛伊德回到了维也纳,并于当年结了婚。同时,弗洛伊德开始与生理学家约瑟夫·布洛尔合作运用催眠术研究癔病。1895年,两人合作发表《癔病研究》一书,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诞生。他们认为,由于人在早年生活中的心灵创伤而导致各种癔病,病人的症状代表了未被释放出来的情绪能量。治疗的方法称为“精神发泄法”,即让病人在催眠状态下回忆并再现被遗忘了的景象,以达到治愈病人的目的。这种方法在当时遭到医学界的普遍抵制,并且由于弗洛伊德越来越坚信这种被压抑的能量本质上即性的能量,布洛尔便很快与其分道扬镳了。弗洛伊德很快就抛弃了催眠术,而代之以“自由联想法”,这种方法可使病人把压抑在无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弗洛伊德一生中曾多次尝试把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概括。19世纪80年代,弗洛伊德把心理器官简单地描绘成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次;接着,他在1900年发表的《梦的解析》一书中提出了心理图式的理论以及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三个领域的学说。

接着,他发现了婴儿性欲,并先后发表了《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和《性欲理论三讲》,强调了婴儿期的性欲和奥狄普斯情结(恋母情结)在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性,遭到学术界普遍的敌视。

弗洛伊德思想的要点到20世纪初被归纳如下。自我的诸方面(思想、感情、记忆、本能冲动)的冲突不可能为意识所接受,因为它们会引起焦虑。因此,这种冲突得由多种防御机制来对付,如通过抑制、克制、投射或转化为有形的症状。但是,自我的哪些方面产生了这种冲突以至于必须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之中?对弗洛伊德往往有一种误解,即认为他把一切问题都归因于性,这样就把精神分析和19世纪80年代资产阶级化的维也纳在文化上挂起钩来,而不致于泛泛而谈。弗洛伊德的确发现,求诊于他的许多女性癔病患者都存在着性方面的冲突。他在1894年论及这一点时所讲过的一段话,对我们不无启发意义。他说:“我所分析的各种病例中,患者都是由于性生活才产生苦恼的……从理论上说,在其他的方面产生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我只能说,到目前为止,我尚未发现别的原因。”他的这番话既很谦虚,又颇有预见性。从这以后,我们认识到攻击型情感的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能反过来使自我感到抑郁,或者会引起身心上的疾病(如周期性偏头痛或高血压等)。

两重性这个概念一直是弗洛伊德思想中的主要特点,不管人们把这场冲突看成是自我防护与性本能之间的冲突也好,看成是自恋与恋他,还是生本能与死本能之间的冲突也好。不管用哪一种涉及本能的理论来加以阐述,无法为自我所接受的那些方面的相互冲突却始终是其最重要的特点,而且也变得多少有点无意识起来了,尽管有的人进行防卫,有的人加以压制,有的人断然否定或声明与之无关。这种看法后来成了种种动态心理疗法的理论核心,包括精神分析、集体或个人心理疗法,家庭或婚姻疗法。此外,对文学与戏剧评论、教育和儿童教养等方面,它都产生了影响。

1906年布劳斯、荣格和阿德勒加入了精神分析运动。1908年他们合作创刊了《精神分析和精神病理学研究杂志》。1909年弗洛伊德与荣格被邀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和沃塞斯特大学讲学,使精神分析学第一次得到公众的承认。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成立,荣格任主席。但弗洛伊德与荣格和阿德勒的合作很快告终,后两人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派,标志着统一的精神分析运动的结束。

1923年,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与本我》一书,这是他对精神分析的最后研究成果。在该书中他对意识结构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结构理论以及超自我、自我和本我的概念。自我和本我大致相当于意识和无意识,超自我则相当于良心。贯穿其中的主要思想是不同心理层次的冲突。

此后,弗洛伊德转向文化问题的研究,把精神分析的理论用来研究各种文化现象,先后写下了《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等著作。1938年,纳粹分子占领了维也纳,他被迫移居英国。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在英国伦敦附近的开普顿去世,享年83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有着广泛的影响,对人类学、教育学、艺术、宗教、文学、哲学和社会学都有深远的影响。虽然弗洛伊德的学说一再受到抨击,但他卓绝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他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人类本性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