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舞蹈课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对儿童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不了解,儿童舞蹈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
1.片面追求学习舞蹈技巧,强调舞蹈动作技巧,一味要求孩子进行枯燥的训练,既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也不能激发孩子对舞蹈的兴趣,甚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2.老师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看孩子的舞蹈,设计舞蹈动作。活动中忽视了孩子的主动参与,没有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老师设计的动作如果不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可能,很容易伤害到孩子。
3.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缺乏自身的舞蹈知识和能力,甚至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忽视了对孩子舞蹈的培养。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参加舞蹈活动没用,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学点知识技能。这使得现在的舞蹈教育存在种种误区。
那么应该如何定位幼儿舞蹈,使幼儿舞蹈立足于幼儿发展,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注重活动的过程,强调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舞蹈教育朝着积极、有序、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首先要对目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结合大纲,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勾勒目标:
1,能够感知舞蹈音乐,理解舞蹈内容,感受舞蹈动作,体验舞蹈趣味,并尝试进行创造性的动作表演,舞蹈动作能够满足音乐的情感要求和表现手段。
2、喜欢参加舞蹈活动,体现舞蹈活动的快乐,积极探索并用肢体动作表达音乐,并能与他人合作,增强对舞蹈活动的兴趣。
3.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肢体动作,掌握简单道具的使用,用动作和表情与人交流。同时我觉得内容的选择也是很关键的一环。我们的选材要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是孩子喜欢的。
同时,我们也知道,儿童艺术教育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儿童的审美愉悦包括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所以老师一定要介绍舞蹈作品,让孩子感受和理解舞蹈作品。幼儿在表演舞蹈作品时,头脑中可以有意境和联想,新旧形象的重新组合可以产生想象力,也就是创造力。当孩子对舞蹈作品有了理解和感受,就不会简单的照搬,而会有新的想法和表现力。所以我们在教舞蹈的时候,要从对舞蹈作品的感知入手,通过四个阶段来完成,即感受舞蹈作品、学习动作、学习变型、即兴创作。在这四个阶段中,第一次教学中对舞蹈作品的感觉是学习舞蹈的基础和关键。
先感受一下舞蹈作品。
1.感受舞蹈作品对孩子发展的意义。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因此,感觉舞蹈作品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更多地依靠直观、生动、鲜明的形象。而教材中的一些舞蹈,如《采茶》、《擦窗户》、《小兔子》,只有曲调,没有歌词,只有笼统的标题。孩子不理解动作的意义和动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孤立无援,提不起兴趣,也很难记住动作顺序。孩子学习的时候是模仿动作,思维和想象力并不活跃。这样的舞蹈作品在孩子面前并不是直接可见的物理形象。因此,教师应尽量通过视觉和听觉的视觉活动,给孩子提供富有想象力的内容,并配以启发性、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孩子感知并获得更清晰的形象。这样,孩子可以逐渐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联想和想象,去感受作品,提高自己的感受力。
2.在引导孩子感知舞蹈作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舞蹈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孩子的观察敏感性,教师提问要有目的性、系统性、准确性和敏感性。孩子每一次感受,都需要有要求,而且只能有一个要求,让孩子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紧张状态。一开始要问一般的大问题,逐步问小问题,因为儿童的感性发展规律是先对作品有一个大致的整体感受,反复欣赏后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感受。越欣赏,越觉得微妙、深入、全面。比如排练我们金源分园的节奏性练习《新疆舞》时,在对老师的表演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欣赏后,我们问孩子:“你看老师做了什么?”第三次、第四次欣赏后,我又问孩子:“老师做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第五、六次欣赏后,我问:“什么时候变成双圆?什么时候能回到原来的位置?怎么变的?用什么行动?”
老师的提问也要准确。我参加了一个舞迷创作活动“花赛”,孩子们最后建议创作一朵向日葵般的花。我问孩子们:“你们是怎么让开花的?”(从中心开,开一朵大红花),一个孩子的点也为其他孩子指明了方向。这样,孩子的舞蹈动作也就被明确指出来了。
观察的敏锐不仅是发现细微差别的条件,也是每个孩子获得独特感受的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表演才能准确而丰富。
(2)在感受舞蹈的时候,要不断地关注孩子。注意力是知识的“门户”。人只有专注稳定,才能有清晰的感知,高效的记忆,活跃的思维。
在大班集体舞的教学中,我经常使用示范表演——收起图片,听音乐,让孩子边听边思考(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让孩子面前放个视频。-由大班几位优秀的舞者进行的儿童化妆示范表演(几个孩子一起跳舞,同时在身上佩戴1234 -卡),让孩子感受群舞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这样,新的、不同的刺激不断出现,逐渐把孩子的情绪引向高潮,提出问题让孩子观察,孩子为了获得进一步的理解而引起强烈的注意。这种直观的手段,稍微被孩子理解的,不仅特别容易吸引注意力,还能长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儿童知识准备:在感受一部舞蹈作品之前,丰富相关的知识和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儿童丰富的与作品相关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感知作品。
3.引导孩子如何感受舞蹈作品。
我在中班教书的时候上过“擦窗户”的课。在课前准备中,我利用家庭有效的教育资源,引导家长启发和带动孩子学习擦窗户。这样,孩子如果自己尝试过,时间久了就会印象非常深刻,而且因为孩子脑子里有一定的表象,所以会很容易表现舞蹈,也会愿意表现舞蹈。上学期中班教学活动时,我问孩子们:怎么擦窗户?有的孩子说:用右手擦,有的孩子说用双手擦,有的孩子说绕着转,有的孩子说要呼吸才能擦干净。年幼的孩子,你一言我一语,整个擦窗的方法和过程都相当完整。我会引导孩子听哪种节奏更适合做和写。多种感官的结合丰富了活动的趣味性,增强了孩子表达自己的欲望。
比如教节奏《采茶》的时候,《采茶》的舞蹈和音乐都很美,但是孩子对《采茶》一无所知。在教舞蹈之前,他们设置了一定的主题网络活动,让孩子们了解采茶的形状、用途、方法以及茶农的劳动情况,从而初步感知采茶的音乐。当然,教学中摘苹果、挤奶也需要丰富孩子的社会实践经验。
比如舞蹈《小兔子》,音乐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有助于孩子用动作和游戏来表达,是舞蹈之美,是创意表达之美。所以老师一定要介绍舞蹈作品,让孩子感受和理解舞蹈作品。幼儿在表演舞蹈作品时,头脑中可以有意境和联想,新旧形象的重新组合可以产生想象力,也就是创造力。当孩子对舞蹈作品有了理解和感受,就不会简单的照搬,而会有新的想法和表现力。所以我们在教舞蹈的时候,要从对舞蹈作品的感知入手,通过四个阶段来完成,即感受舞蹈作品、学习动作、学习变型、即兴创作。在这四个阶段中,第一次教学中对舞蹈作品的感觉是学习舞蹈的基础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