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角落环境

地区角活动为那些个性比较突出的幼儿园小朋友提供了充分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角落活动中,儿童可以通过亲自玩耍和操作来感知事物,增长知识和经验,激发主动活动的动机,产生更高级活动的需要,从而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注重活动空间,营造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支持性角落环境。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所以在为他们提供的角落环境中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安全在角落环境中,老师为了划分不同的区域,难免会使用一些大柜子和桌椅,但由于老师和孩子的身高差异,往往会忽略桌椅角落带来的安全隐患。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老师要把有突出边角的柜子、桌椅的位置移动一下。如果由于实际需要不能改变位置,可以用软袋和海绵包裹和装饰。另外,为孩子提供的各种操作资料也必须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在选材时,可以多使用轻便小巧的操作材料,切不可随意选择操作材料或在墙面装饰、活动材料中使用小钉子、别针等危险物品。

给幼儿园小朋友创造的角落环境要方便小朋友进出,为他们提供的活动场地要相对宽敞。在设置墙角出入口时,应预留空间让儿童同时进出。另外,尽量不要在卫生间和饮水桶旁边放置大面积的角落环境,以利于公共区域的正常运行。材料的摆放要以儿童的视线为准,材料要放在他们现有高度容易拿取的地方。

由于年龄较小,舒适的幼儿园儿童继续玩耍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给他们创造一个舒适惬意的角落环境,可以让他们在放松的状态下,心情舒畅,行动自如。幼儿园的孩子要尽量减少桌面活动,因为坐在椅子上操作桌面材料会让他们不耐烦,束缚感会阻碍他们对角落活动的兴趣。相反,幼儿园的小朋友还挺喜欢柔软的大垫子,喜欢在垫子上摆弄操作各种边角材料。此外,一些卡通靠垫也可以放在有大靠垫的地方,让孩子对着小靠垫拿着操作材料玩耍更有安全感。

第二,注意角落材料,营造孩子感兴趣的支持性角落环境。

作为区角活动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材料的提供对幼儿园儿童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意图往往可以从材料的提供中得以呈现。托儿所孩子最喜欢的角落,大多是由“玩”的元素做成的,容易操作和创作,而那些相对冷清的角落,往往有固定的操作模式,缺乏神秘感和趣味性。所以在投放边角素材时,要从幼儿园小朋友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选择相关素材,事半功倍。

1.放置材料时注意平行度。

因为幼儿园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采用平行游戏更符合他们自己玩的特点。尤其是“玩偶之家”游戏,建议在保育区的角落至少安排两个“家庭”,比如“红房子”和“蓝房子”。两个“家庭”中的操作要点可以根据场地安排而有所不同。“红房子”可以有更多的装扮物品,“蓝房子”可以有更多的厨房物品,这样孩子就可以待在两个“家”里了。另外,对于兴趣相同的孩子,可以准备更多的材料,满足孩子的需求。

2.材料的交付应视情况而定。

将新发布的材料赋予一定的情境,以便及时吸引幼儿园小朋友的注意力,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角落钓鱼,我用纸箱子堆了一个池塘,在池塘底部盖了一层蓝色的写字纸,然后用皱巴巴的纸撕出一条波浪状的河。墙上挂着手工编织的渔网,不同材质的鱼也被撤回池塘里。整个氛围让孩子仿佛身临其境。他们“钓鱼”的时候真的把自己当成小渔民了。他们钓到“鱼”后,会互相比较数量和大小。情境化的设计让这个角落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喜爱。

3.在交付材料时,应考虑操作的方便性。

老师提供的材料的可操作性也是衡量区角能否引起孩子兴趣的标准之一。简单易操作的材料往往能让幼儿园的孩子在心理上更有优越感,所以愿意全心投入。在“春天”的主题中,有一个“插雨”的一角。当我精心准备的材料呈现给孩子时,孩子对材料不感兴趣。在自我反省中,我发现“插雨”这个动作对孩子来说是很难的,因为他们的小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全,这会让他们感到挫败感。于是,我换了作业材料,把“插雨”变成了“雨”,让孩子们通过搓、撕、贴,充分感受到垂直透明的软塑料片上细小、密集、亲自下的春雨。随着操作材料的可操作性增强,这个角落变得非常受欢迎。

4.材料的放置应该考虑到层次。

同龄儿童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发展速度不同。因此,区域材料的放置应充分考虑操作水平,以满足不同生理功能和认知的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在“我来做相框”活动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图形纸、手工纸、皱巴巴的纸、蜡笔、双面胶、胶棒,可以直接用来装饰相框。多层次的素材极大地丰富了操作的层次,满足了不同儿童的操作愿望。第一级可以直接用现有的图文纸装饰,第二级可以用撕、画、剪的方法装饰相框,第三级可以用几种方法同时或按照一定的规律装饰相框。正是因为多层次的操作材料满足了不同孩子的需求,孩子对制作相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三,注重作品展示,营造体现儿童自主性的支持性角落环境。

1.照片显示方法

在各种转角活动中,施工区的作品往往不易保存。孩子们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建起来的“高楼”在整理的时候就要被毁掉,一定很难过。这个时候,照片无疑是保存原貌的最好方法。每当孩子建起一座“高楼”,老师们就及时捕捉这一瞬间,将照片粘贴在施工角的墙上,这样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还能鼓励其他孩子效仿和创新。随着展示的照片越来越多,在积累不同垒高方法的基础上,提高了孩子的构建能力,增强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悬挂显示方法

美术操作区的儿童原创作品也可以成为主题背景下装扮角落环境的便捷方式。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时,他们会兴奋地邀请家长、老师和其他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分享他们的作品。比如在“秋天来了”的主题中,我让孩子画苹果、梨等水果。为了增加他们对涂鸦的兴趣,我特意把不同颜色的气球装扮成不同形状的“水果妈妈”,然后挂在与孩子们视线平行的艺术区,把孩子们完成的作品贴在“水果妈妈”身上,作为“水果宝宝”,让一些懒惰的孩子也主动参与进来。因为陈列悬挂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孩子身边的事物,所以能很好的引起孩子的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相互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悬挂的内容要与儿童视线平行。

3.KT公告板发布方法

用KT板发帖也是展示作品的有效方式。由于版面大,可以同时展示大量作品,操作简单,可以重复使用。可以放在必要的角落环境中,及时展示孩子的绘画、手工艺品等作品。

4.瓷砖放置方法

对于一些小型的站立式建筑作品,可以放在孩子视线范围内的相应角落,既能装饰教室,又能让孩子感受到对自己作品的肯定。

可见,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充分展示孩子的辛苦作品,满足孩子的表达欲望,增强孩子的信心,从而使他们更有兴趣参加区角活动。

总之,在创造适合幼儿园幼儿的支持性角落环境时,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应其发展天性,让其在安全、方便、舒适的角落环境中自然、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