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和心理行为能力。
众所周知,读书有很多好处,但是我该读什么,怎么读呢?
阅读前,请思考第一个问题:
1.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关于阅读的三种类型。
读书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你想通过读书达到什么目的。如果你努力学习,结果与你想要达到的目标相反,那么这就是“坏”读书。
虽然每个人的阅读方式、内容、阅读习惯不同,但阅读是有目的的,可以分为三种:
1,休闲阅读
它是用来娱乐,消遣,消磨时间,排解寂寞的,所以我爱看什么就看什么!就像食物一样,如果吃饭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嘴里的味道,做一个“美食家”,让自己开心,那么你当然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有没有营养不重要,“味道好”最重要。这种“吃”可以丰富多样,但可能骨子里缺乏营养。
读书也是一样:我们很多人只知道怎么读,却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所以我就随意看书,遇到什么就看什么。很多人盲目受欲望和环境影响,读书是为了娱乐。想知道现在大多数中国人的阅读水平和水平是怎样的?很简单,上一个阅读网站,看看有哪些“热门书籍”就行了。他们基本都是“人气毒药”,却能让人心情大好。
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读书是为了娱乐。
现在很多学生迷恋新时代的玄幻小说和玄幻作品。据报道,高中生三次杀死他们的老师,因为他们拒绝让他们看小说。就像吸毒一样,“消遣性阅读”只求眼前的快感,不顾长远的后果,往往会把人引入歧途,不利于自我成长。
2.提高阅读能力
这才是我们应该敬佩的读书的真正目的——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全方位能力。可惜只有少数人愿意进入这个阅读阶段。因为这种阅读不再强调趣味性和可读性,而是强调内容和理解的质量,所以往往显得有点枯燥。不仅无聊,有时甚至痛苦——因为这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思维盲点,让你看到自己的愚蠢,当然痛苦!(比如我在读《你为什么穷》的时候,认真审视了一下自己和家人的穷根,很沉重。但是,它指出了你的缺点,拓宽了你的视野和理解,所以最后你会收获喜悦和智慧!增强了工作挣钱、男女相处、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这种阅读对你人生的快乐和成功最有帮助,但往往是最没有娱乐性的。这个时候,你会怎么选择?
这时候当然不能爱看什么就看什么。你一定要学会慎重选择阅读对象,否则可能会无知无智慧!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人会喜欢上这种看似“无聊”的阅读,乐在其中,通过这种阅读变得与众不同。而且,一旦习惯了这种高质量的阅读内容,就会对其他“大众娱乐作品”非常不适应,觉得喜欢看那些垃圾书的人很不可思议,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生命,却一无所获。
就像你习惯了优质营养的饮食一样,你会自动远离人们通常喜欢的“美食”和宴饮方式(因为缺乏营养),别人可能还“不理解”。读过优秀书籍的人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读通俗娱乐作品,偶尔读几本书消遣一下。但另一方面,看“非常低俗的娱乐”的人,很难用几本严肃的书来“放松”。很多人已经不读书了,几乎读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书。很多人家里连书都没有——连面子都不要。
在我们的生活中,愿意看“营养书”的人和愿意吃“营养餐”的人一样少,很可悲。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篇印度工程师的文章《担心:不读书的中国人》。有人说,中国人宁愿玩iPad手机、打麻将和唱卡拉ok,也不愿读书。这似乎是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他们并不认为自己“需要改善”,更不要说“改善”是一条违背脾气的磨炼之路。
3.教育阅读
如果想通过阅读达到“教育”的目的,那就更难了,要求比上面的“提高阅读”更难。因为你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营养,还有消化。就像吃饭一样,对于婴幼儿来说,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恐怕没有哪个家长会只注重“味道”和“口感”,有营养就吃,要看孩子是否能适应和消化,所以要求最高,选择最认真,范围最小。我们很难想象父母喜欢吃烧烤和重庆火锅,还让自己的小宝贝吃火锅烧烤。不愿对孩子的“吃”马虎的父母,为什么要让孩子“自由选择”看什么,比如各种垃圾书、垃圾电视节目、垃圾动画片?太不可思议了!
12岁之前的孩子在精神上相当于婴儿,需要特别的保护,需要父母长辈适当的干预和帮助。如果这个时期被不良读物、不良教育“精神污染”,可能会持续一生。认为孩子“就喜欢读书”,就像认为孩子“就喜欢吃饭”一样可笑。我们发现很多孩子的问题,比如玩世不恭、不动、不会思考,其实都是看垃圾书带来的“副作用”。
二、教育阅读的要点:培养良好的思维和心理人格行为。
虽然这是教育阅读的要点,但我知道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培养良好的思维和心理人格行为”,所以当然他们根本没有真正做到。而这在西方是一件正常的、积极倡导的事情。西方大学在招生时,特别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也强调学生的心理人格素质。而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家长和老师根本不关心孩子的思维提升或者心理、人格行为的塑造。但只关心考试,专心考个好成绩。
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孩子普遍缺乏一个核心素质——良好的思维和心理人格行为。
1,“思维和心理行为”才是人生更重要的基础。
教育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成长,有三件事是人生必须学会的:
首先是价值体系:没有价值体系的人是没有底线,没有标准的人;他的行为模式会很紊乱,会活得很累很危险;有人感叹我们是“世风日下,皆被原谅”,说明价值体系已经出了问题。“心理人格行为”属于价值体系。
第二个地方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理解和处理一件事情的方式。思维方式没有对错,可以为任何价值体系的人服务。比如理工科的数学思维,就相当于一把永恒的思维之剑,掌握了就有可能顺利解决很多难题。但是缺乏好的思维方式的人连坏事都做不好,比如马加爵,他们做的事害人害己。
第三位是知识体系:这是三者中唯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惜也是最不重要的。如果你有一个好的思维方式,学习知识会很容易,吸收效率最高。有了好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用得上,用得好!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还可以创造不存在的知识,他可以成为任何职业的专家——只要他想。没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学到的知识会是人生的障碍,比如很多孔乙己式的书呆子。
拿一本书来打个比方:一本好书最大的价值是它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其次是文章的思维表达流畅、清晰、独特的叙述方式,最后才是文章中使用了哪些特别“美好而精彩”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但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文字,思想和思考还得靠“心”来把握。所以,当我们的教育只会专注于“提炼出好的词句”来读和写的时候,是一种思想价值和思维训练的缺失。这不是真正合格的“教育阅读”训练。
原来,这么多年来,我们的体系,包括老师和家长,只给我们提供了“知识体系”教育中的一个,全国各地的应试教育只围绕着知识点的讲解和记忆,我们一直缺失另外两块。
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由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公立学校不允许教授单一的价值观,而是用法律、法规、契约、公民道德等普世价值来代替。,而各种宗教种族的那些价值观,一般都是教会学校或者家庭学校来补充的。思维方式是西方传统非常重视并从小培养的一种品质,比如美国语言就是很好的例子。
2.不懂教育的父母如何破坏孩子的思维和心理行为?
第一,家长会买很多“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出彩杯”之类的垃圾和弱智教具给孩子看,但这些文化垃圾会破坏孩子正常的思维水平。比如让孩子养成“标准答案”思维,破坏正常提问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是父母可能觉得孩子学习很努力,想让他“娱乐”,让他选一些“好玩”的娱乐书籍回家。但是,这些书会对孩子的思维和心理行为产生什么影响,家长们想过吗?事实上,由于中国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越来越低,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迎合各种低级思维的所谓“通俗作品”。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书面表达语言都是特别简单化、低俗化,甚至脱离基本逻辑思维的幻想作品。其实完全是文化垃圾,但是特别受小朋友欢迎。
孩子的辨别力是有限的,但家长一定要明白,通俗作品的天然任务绝不是提高孩子的教育和思维质量,而只是通过迎合孩子的口味和思维能力低下来吸引“顾客”,从而让自己出名,有利可图。他们不是负责任的教育者,他们根本不懂教育;父母如何给这种人引导孩子精神世界的权利?要知道,一旦习惯了阅读低俗简单的文字,孩子往往无法也不愿意去深入阅读和思考,造成了当下国民思维的简单化和肤浅化。许锡良教授说“中国人的思想需要再培训”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孩子受教育越深,思维越迟钝,创造力越差,思维能力越弱,正常思维能力受损越严重。”
再次,家长会偷懒,按照“专家”和“其他家长”的推荐,想办法给孩子买读物。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出版社在书店写的广告一定是“真实”吗?他们给你推荐“应该给孩子买的优秀童书”是真的关心“教育培养下一代”还是更关心出版社的利润?目前市面上很多“中国专家”和“权威机构”推荐的书籍,以及很多“儿童教育产品”,背后往往隐藏着商业和利润,与“教育”关系不大。所以家长有必要尽快提高自己的基本思维和辨别力,从而建立自己的判断体系。
首先,我建议你从以下几个问题开始思考:
有哪些思维方式?
如何培养思维?
书的什么内容是什么层次的思维?怎么让孩子吸收?
你希望你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风格?
什么是好的心理和行为风格?好消息在哪里?
如何通过阅读帮助你实现这种类型和方向的教育?
其次,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初始训练:
让你的孩子读一本童话书,思考一下:这本童话书的思维模式是怎样的?它的价值观是什么?它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是怎样的?例如,“小红小红帽”和“狮子王”的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孩子看了会有哪些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奥特曼》和《蜡笔小新》的思维特点是什么?孩子看了这些东西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心理行为和思维反应模式?(如无厘头的思维,混乱的心理,激烈的情感表达)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些古怪的思想和价值观,低级弱智的思维方式,和他读的书有关系吗?
你的孩子学习之后,是不是更有能力做人,更懂得感恩?还是更怪异,庸俗无理,心理不健康,行为恶劣,习惯更差?
三、思维模式的培养——你追求什么样的思维模式?
如果你没想过这些问题,或者想不通,那就证明你的思维模式也是混乱的。你不具备你应该通过基础教育获得的最基本的人类思维能力:一元论思维模式!一元思维方式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拥有一元思维,就是“拥有常识、理性思考和判断”。这种思维模式相当于一个稳定实用的“地球”,是一切生命行为的基础。其他缺乏地球支持的“招数”注定失败。但人不是天生就有这种思维模式的。生出来的心是“混沌”的,没有方向。一元思维模式是建立一套有序的方向和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需要正规的基础教育来培养。
中国现在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培养出这种思维模式。所以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无是元”的混沌思维。所以很多人经常批评中国人“思维混乱,缺乏常识,不理性”,其实是指中国人在思维上缺乏教育。
一元思维是一种完整的、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思维方式。可以把看不见的环节一个一个推导出来,推测过去,指导未来,有助于理性选择。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逻辑很清晰。它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武器和手段,是人类面对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维方式。
二元思维方式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种能够完全整合对立的一元论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为什么“生即死,死即生”。为什么当你说“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时候,双重思维的女生为了维持和你的关系,虽然很惊讶,但还是会对;一元论思维的科学人会和你争论“太阳从东方出来”。这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人文学科要解决的问题。二元思维必须以一元思维方式为基础。没有一元论基础的所谓二元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虚假的二元思维方式,是一种混乱的思维方式。
三元思维模式是立体思维,也称“多元思维模式”。能从更多的思考角度看待世间万物,甚至超越人的思考和判断。高明的哲学和艺术都是三元思维的东西,中国古代的禅宗也是。这是教不来的,只能等“自然”,需要个人深度的“理解”。
拿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做类比,你会更容易理解。
在市面上的大部分书里,很多都是混淆的。特别是很多废话连篇、虚无缥缈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很多错误和疏漏,比如用词生涩、不合逻辑、违背常识、无法自圆其说等。看这样的书只会把人的脑子搞糊涂,让你经常搞不清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斗争,做一些矛盾的事情。当你遇到一元论思维的书,你会觉得这本书严谨,条理清晰,逻辑能力超强。你会清楚地知道“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学会了让你做事非常清晰有能力,你可以现实地达到目标。虽然这样的书和文章未必能满足人们浪漫的想法,但确实是一元论思维的可靠训练。比如专业的医学教材。
而具有双重思维层次的书籍,让你从另一个更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和事物,会很容易看到一元思维的漏洞,这就补充了一元思维的思路。比如文学作品,陈述生活的多样性,绝不是唯一的。在管理中,一元思维的人会非常愿意跟随二元思维的人。双重思维的人有很好的领导和管理能力,而一元思维的人可以成为优秀的打工仔和工程师。打破线思维的人是很难管理的底层打工仔。他需要领导的不断关注和命令,只要事情稍微复杂一点,他们就会把事情搞砸。如果能遇到立体思维的人就更了不起了。感觉对方深不可测,好像什么都知道。我和他在一起,总会发现很多漏洞和不完美。中国古代的很多经典,比如易经、老子、庄子、五光、慧远,都是有三个思维层次的书。
第四,如何培养一元思维模式?
首先,一元论的思维模式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和工作行为来学习,通过建立正常的“因果链”方式来培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会做事的人,虽然读书不多,但头脑清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次,读书使人明白。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越读越晕,越读越不懂事?比没读过书的人强?按道理,读书越多,应该越会做事,能力越强。可是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读越不会做事?今天99%的企业家,听了学者专家的话都会崩溃!原来读书可以帮助人理解,但是你必须读对书。
现在的应试教育基本上是越来越蠢了,因为缺乏思维教育,破坏了孩子的基本思维能力。前几年,语文教材反人性、反常识、反逻辑的大批判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那么,我应该给孩子读什么样的书呢?
小学阶段,最好是以理科和自然为主的学习和阅读。在内容选择上,孩子小的时候,最好使用各种科学自然的读物,有利于培养“一元思维”。因为“自然”和“世界”是按照一个严格的因果链运行的。这是人生的基本思维,也是我们适应现实世界的基本武器。选择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介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阅读,是为了让孩子越来越多地面对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格,从而培养出最实用的人。
12岁以后开始培养二元思维,但不是用文学作品,而是用历史文化经典。
二元思维方式的培养有赖于“人文教育”。同时一定要有懂得训练思维的老师来教,否则就会变成知识点来讲解。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很好的线性一元思维,给他们人文思维的二元思维模式只会混淆孩子的思维模式。不仅不能吸收,还会伤害身体。让孩子从小背李白的“白发三千尺,愁似长须”,林黛玉的“花谢花满天飞,谁怜红香?”.....这样的英雄主义和悲哀对他们有序理性的思维是有害的。这种多学单词,玩文字,很容易把人培养成一群没有理性,只会说漂亮话,空话,假话的情绪化疯子。
高中或者大学以后再学文学也不迟。
文学最好远离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而高中以上,选择文学作品的注意事项有:
第一,要选择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作为教材。这样的书来源于生活,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生活。这样的作品可以让我们看到生活,增加阅历,借鉴他人为我所用。我们不需要亲自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别人生命中的各种艰辛、错误和危险,去利用别人的经验让自己成长。这是聪明人以最低的成本实现聪明生活的方式。难道要重复别人婚姻失败的经历,叛逆少年混黑社会的经历,历史国家的衰落?也就是读书使人聪明。你不能选择幻想文学,比如琼瑶的言情小说、玄幻小说,否则你会让孩子沉浸在幻想中,拒绝面对事实。
第二,选择那些作者能够深刻理解人性,具有敏锐观察力和感性的作品。作者可以用平实细腻的语言描述人物语言行为和事件的发展,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鲜明完整的性格特征,从而培养孩子了解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人性。
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得到良好的心理分析和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