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谣,玩游戏,学规则——童年游戏(1)
小时候缺玩具,但从不缺玩伴。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玩具往往离得很远,而玩伴却总是触手可及。玩伴是玩具。在无数个鸡叫狗叫硝烟弥漫的日子里,尤其是在温暖的春日午后和凉爽的秋夜,丢手帕的游戏应该是每个孩子最深的记忆。
这个游戏玩起来特别简单方便——一个人负责丢,其他人“守株待兔”。几乎每个人都有道具,一块手帕,现在的孩子童年的鼻涕更适合一包纸。虽然用纸似乎更卫生,但我还是觉得手帕承载了更多的人类味道——洗手液的味道,太阳的体温,母亲的温暖,田野的气息。
玩这个游戏,只需要三五个人。围坐后,第一个丢手帕的人被选中,通常由稍大一点的孩子主持。平心而论,还是先用石头剪刀布比拼运气吧。如果太麻烦,就认一个人。然而,每个人都热衷于丢掉手帕。毕竟只有丢手帕的人才能有决定权和第一知情权。这种诱惑对孩子来说是相当大的!因为那时候我们都非常渴望真正掌控一件事!甚至在游戏里!所以,一开始我们都觉得手绢第一个神圣!
这让我每次想起来都有一种仪式庄严感。因为规则很明确,丢手帕的人跑到圈外,边跑边唱,坐在后面的人不能回头看,直到那个人唱完,不自觉地把手帕放到某个人后面,而其他圈内人必须配合丢手帕的人,装作若无其事,然后看着他继续唱半真半假的歌,直到他坐回圈里自己的位置。这个时候,如果你以为坐着的人在淡定地享受,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等着他的人,眼睛一直在转,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跑的人身上。敏感的孩子可以根据他脚步的轻重缓急,歌曲的起伏,隐约猜出丢手帕的人。他什么时候丢了手帕?有时候他会不自觉地伸手在背后摸一下。好在他能很快发现,然后一条鲤鱼站起来,或者在旱地里拔洋葱,然后像离弦的箭一样飞起来,才不至于丢了。慢的话只能瓮中捉鳖!等他,首先要给你表演,你可以说唱,你可以跳舞耍把戏,你可以开玩笑,你可以讲引人入胜的故事,总之你要让大家满意。然后,你就可以享受丢手绢带来的统治力了!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好朋友的同情,但再好的伙伴,也不能眨眼通风报信啊!因为,虽然这是一个游戏,但是大家都更自觉的遵守和维护规则,因为规则很明确。一旦出轨,结果就是——不跟你玩!所以,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一个游戏,但是大家都在很认真的玩游戏——带着期待,带着兴奋,带着对未知的渴望。一轮又一轮,不知疲倦地玩!
一直让我困惑的是那些极度敏感的孩子。我不止一次想过他们有什么方法和技巧,为什么这么快就注意到了?因为在游戏中,不被手绢盯着的人和迷路的人是一条船上的,大家要一起合作演出迷茫的各方。我无法知道别人有什么样的游戏意识,因为有些人互相使眼神,除非特别明显,否则不容易做出决定。因为毕竟好玩。丢手帕的人如果观察力敏锐,有原则,往往能在这个时候放肆地观察每个人!一旦发现线索,和信使一起抓住,让他们同台献礼!这真的很有意思!有时候我们甚至渴望有人陪我们聚一聚。毕竟表演是需要一些储备和一些天赋的。一个害羞木讷的孩子,注定有些不适合这个游戏。
如果轮到我扔手绢,我也想抓几个同伙,但往往我的注意力都被如何巧妙快速地扔手绢并以闪电般的速度成功抓人占据了。丢了手绢还假装走了一圈半,还要唱歌掩护,有点心虚。对我来说,我几乎不敢看任何人的脸,尤其是我的眼睛,即使那双眼睛是闭着的!我经常担心他们会很快识破我的小伎俩!虽然我大部分时间都很老实,但是在等兔子的时候,我也会观察言辞,期待从别人那里得到线索来做出判断!毕竟被抓,没有点技巧,会有点无聊!
玩过这个游戏的人,一定同时经历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与规则和人情有关,不同情境下人们不同的心理预期和应对态度。这种神奇的角色互换一直影响到现在。虽然有时候性格急躁冲动,但往往给人一种缺乏严谨和理性的形象。但是,回想我的童年,追溯我的个人风格的时候,我隐约意识到这个游戏对我的重要性!
消极的一面,会诱发我的投机心理,这是聪明的一种方式。虽然这样能暂时受益,但也让我受到内心良知的折磨。这样说似乎很庄重。其实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我也确实遭受过类似的苦难!但是,如果你不灵活,你就会被抓住!为什么不能舍得赌输?还是心态问题!这让我每次看到康德老人的名言都彻底跪拜!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我逐渐意识到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方法。因为角度和立场的原因,我在遇到一些棘手的纠纷或者面对与我原则不太协调的人事时,经常会有意识地做出如下的句子变化:如果我是他……我会……如果他是我,他会……经常这样想,很多事情会自行化解。解决不了的,根据情节性质处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这是我不成熟的真实自我的写照。但是现在,我学会了根据理智去争论,或者理性的去分析,去选择最好的。说白了都是游戏规则,轻重利弊,这个时候还不清楚,值得玩!
小时候玩的一种扔手帕的小游戏。但是为了好玩,我真的想办法,也请大人或者大一点的孩子解决,他们都一笑置之。对,就是好玩!回过头来看,这真的是一款纯粹的娱乐游戏吗?
遵守规则,捍卫正义,把握机会放手,适度隐瞒真相,面对友情和规则的选择,悄悄迷惑等等。哪一个不是成年后社交游戏规则的投影!
这个曾经让我的童年无比快乐的游戏,给了我如此深刻的刻骨铭心。回头看看所谓的“游戏力”,三岁前的孩子甚至学龄前的孩子玩游戏就够了。其实他们早就明白了游戏的价值,洞悉了人性的本质!
社会是一个大圈子,我们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规则清楚了,玩家目标明确了,基础知识做到了,那你就可以玩的开心了。毕竟追求幸福和谐是人的天性。
一个学校,一个团队,一个教室,其实也是一个游戏圈——有清晰明确的规则,有相同的文化和交流守则,有对规则的遵守和捍卫。不管是哪里的局内人,如果因为手里有“屌丝”而被诱惑去玩规则,可能会让你暂时赢一局,但最后你却失去了人生整局的资格!
童年的游戏,搬到成年,并不矛盾。我不禁重新审视这首百年童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