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谦让”的品德行为
谦让是一种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教育研究理论中“谦让”一词很少以独立的概念形式出现,它往往与亲社会行为联系在一起。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和***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在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认知、情感、意志力和行为习惯等因素都在起作用并得到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受到他们认识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因而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来影响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首先,是成人的榜样作用。这种作用能刺激和增进幼儿帮助别人的意愿。其次,还要培养幼儿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情感,在生活中养成谦让、合作的习惯等。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他们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相一致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幼儿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就是幼儿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感日益丰富、在活动中有效地掌握帮助别人的知识、技能和锻炼幼儿意志力的过程。
二、有关幼儿谦让行为的理论研究
要使幼儿达到能够自觉谦让,实非易事,因为不但要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还要有这种品德形成的情感态度,即要乐意去做。所以这是一个涉及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此外,在对幼儿进行谦让教育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去实施,对于较小的幼儿可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以分享教育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在满足其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逐渐教育其学会轮流玩、轮流使用。如,班上添置了新玩具、新图书,幼儿都想玩、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想想在人多玩具少的情况下,如何都能玩到新玩具。可采取先轮流玩的办法,再由此过渡到谦让。教师在教育幼儿谦让的同时,也应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作为考虑。一个人的良好品德不仅是谦让,诚实、勇敢、自信、热情、友爱、好问以及活泼开朗的个性品质都是不可忽略的。过分的谦让有时反而会成为一种懦弱,甚至对自己丧失信心。不要使谦让过了“界”,要使幼儿懂得,真正的谦让是双方都高兴、都愿意、都为这件事而感到高兴,而不是强加、被迫的。
三、培养和促进幼儿谦让行为的方法
幼儿由于受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对谦让的理解,常常是只知道“让”就是好,但是在什么情况下对“让”又不明确。因此,有时就出现为谦让而谦让的情况,这说明幼儿还未真正理解谦让的含义。这就要求教育者采用多种方法,具体形象的向幼儿讲清意思,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道德概念,以促进谦让品质的形成。
1.由浅入深,逐步进行
培养幼儿互相谦让的品质时,为了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互相谦让的概念,需要由浅入深的逐步进行。
2.利用榜样和移情促进幼儿谦让行为的发展
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教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
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
游戏是培养幼儿谦让行为的最好方法,游戏中幼儿要进行交往,不肯谦让交往就不能继续进行,进行游戏就要有配合、合作的能力,大家一起玩游戏、玩具、物品就要求***同分享与谦让。但是,有时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在游戏时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发给每一个角色,然而真正到实际生活中却很难做到。因此,这就需要成人和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给予指导,启发他们去想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教育幼儿会谦让、合作、***享等良好行为。只有让幼儿经过长期反复练习与实践,他们才能逐步形成自觉、稳固的谦让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