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新颖有趣的活动吸引小班小朋友的注意力
营造参与式的艺术素材环境和可操作性。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尤其是小班儿童,更是离不开游戏。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心理发展。”而一切新奇的东西,奇怪的东西,都会让孩子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和成长。1.用游戏的口吻引导提问,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小班孩子好动,模仿性强,行为受情绪支配。所以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入手,赋予他们适当的角色,即利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引导话题,从而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折纸贴《屋顶》的开头,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前几天下大雨,风吹走了小兔子家的屋顶。兔子多伤心啊。”故事一下子吸引了每一个孩子,激起了孩子们对兔子的同情,表示要为兔子“造一个新的”。这时候老师可以教小朋友把正方形的纸对角折成三角形,贴在兔子的房子上,兔子的新的就这样做好了。在纸画活动“帮妈妈卷羊毛”中,活动一开始,我和一个正在卷羊毛的小朋友玩模仿游戏。在体验了手臂绕毛线的圈圈动作后,让孩子在纸上给妈妈“绕毛线”,学会画圈线。教师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一下子就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后面的活动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2.边做边玩,培养孩子的美术技能。小班的孩子虽然年龄小,但还是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美术技能,比如剪、贴、画、撕、捏。只是这些美术技巧是孩子在做和玩的时候不自觉掌握的。所以老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剪纸“雪花”活动,老师让孩子把小纸条变成一片片的小雪花,然后把小雪花拼在一起,和孩子一起玩一个雪花游戏,让孩子在捡雪花的游戏中巩固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此外,孩子还可以玩一些丰富多彩的游戏:比如在纸上摩擦橙子后,加上眼睛、嘴巴、手和脚,孩子就变成了孩子。再比如把弹珠蘸上颜色,然后放在纸盒里滚画,很快就能得到漂亮的花手帕。还有一种和孩子一起吹泡泡的游戏,让孩子在开心的时候画泡泡,就是用吸管蘸上加了洗洁精的颜料后,在白纸上吹泡泡,泡泡破了但在纸上留下漂亮的痕迹。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孩子们不仅愉快地掌握了剪、贴、捏、画、撕的基本技能,还对美术活动产生了兴趣。3.教师在引导时要注意语言的游戏性。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动作思维,在美术活动中不能像中大班幼儿那样先思考再画画,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有时甚至画几笔就不想动手。这时,老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来提示、引导或鼓励孩子。比如练习画直线的老师,可以说“开火车”,让孩子用毛笔在纸上开火车。有一次在“锁住大狮子”的绘画活动中,刘晓江画了几笔,拿着画纸跑上来说:“老师,我不画了!”我没有用强硬的语气让她继续画下去,而是对她说:“刘晓江,你看你的笼子有这么大一个洞,大狮子一定会从这里逃出去的。多危险啊!快把笼子关好,别让大狮子跑出来。”刘晓江急忙下来,小心翼翼地画着。还有一次在涂色活动“苹果”中,李欣如拿起一支黑色钢笔涂了起来。我走过去对他说:“你的苹果坏了吗?坏苹果会伤胃。”她羞涩地笑了笑,我赶紧又给他发了一张纸:“你能画一个健康的红苹果吗?”他马上唱苹果,画的轰轰烈烈。有趣的美术游戏,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孩子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游戏与美术教学的优化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必有法,教无定法。重要的是得到法律。”孩子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练习就掌握绘画的知识和技巧,而往往是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美术教学,既能限制儿童自身的经验,又能驱动儿童修正和理想化的现实,使儿童在教师赋予的形式美原则的指导下,按照技巧和方法完成作业。教师也要尊重幼儿的现状,从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出发,设定略高于幼儿基本要求的教育要求,而不是根据教学进度机械地强迫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