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说湖广填四川的历史?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川”是一个特定的称谓,指的是清朝初年,四川人口因战乱锐减,移民在大半个中国填四川的政策。这场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始于顺治末年,一直持续到嘉庆初年,持续了100多年。其中,康熙中期至乾隆时期是这次移民运动的高潮,四川人的祖先大多在此时背井离乡,进入四川。虽然当时有十余个省份的移民参与到这波移民潮中,如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福建、广西、陕西、贵州、云南、山西、河南、山东等。,这个事件被史学界和民间命名为“湖广填川”,是因为当时移民四川的外省人最多。所谓“湖广”,指的是湖北和湖南。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合称“湖广省”。

在普通人的记忆中,“湖广填川”这一历史事件与明末“张剿川”密不可分。时至今日,四川仍有许多村民能讲述“张杀鸡儆狗”的恐怖故事。看来,“湖广填川”事件的起因是张杀光了四川的土著。张确实对四川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他在四川的停留时间只有几年,而明末清初在四川的大规模战争却持续了34年。因此,张无疑成了清初四川残破、人口锐减的替罪羊。

四川不愧为“天府之国”。十一二个省的一百多万移民来川定居时(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人口只有1.8万,相当于9万多人口;但到了乾隆三十二年,四川人口已经达到290多万,一个波澜壮阔、史诗般的时代来临了。“陌生人”开始在这片金色的土地上纵情起舞。他们从家乡带来了新的物种、新的制作技术、地方戏曲、风俗和方言,然后八仙在这个新的舞台上漂洋过海,展示了他们的神奇力量。随着漫长而艰辛的创业过程的流逝,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像汹涌的潮水一样如期而至。他们获得了财富,获得了新生,获得了主人的称号,也获得了这片土地的奖励。

“湖广填四川”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移民四川的第六代子孙开始,经过多元文化、多民族的融合,四川涌现出了邓小平、朱德、陈毅、刘伯承、聂、郭沫若、巴金等杰出人物。他们中有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有开国元勋,有占全国元帅五分之二的人,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大师”的文学巨匠...原因是“湖广填川”对四川文化和人口素质影响深远。

从清朝顺治末年开始向四川迁移,至今已有340多年。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三个多世纪的时间是很长的。然而我想说的是,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三个世纪还是短暂的。我们离祖先只有十二或十三代。我们怎么能对这件事如此陌生和健忘呢?要知道,四川现存的大部分家谱,都是把第一次来四川“吃螃蟹”的人称为“我入川为祖”。也就是说,这个敢于离开家乡,投身到一个新的陌生环境中的人,切断了与故土、故里的联系,毅然跑到了四川。所以,我们这些移民的后代应该记住前辈的善良和勇敢。340年可能有点长,但如果从移民末期的嘉庆初年算起,其实只有200年,和美国移民运动至今的时间差不多。

我同意成都作家陈洁关于成都(甚至整个四川)和成都人的特点:“他有一种应有的游戏精神和足够的自嘲能力,自信但不自大,在赞美他人和欣赏自己上有一个合适的适当限度。这让这座城市包容,随和,不排外,不固执。”其实这正是我想表达的。四川(主要是成都平原)在经历了“湖广填川”的迁徙运动的清洗之后,真正产生了一种“新四川人”和“新四川文化”。

一首关于成都的诗《竹枝词》说:“我姑姑嫁给了陕西的二姨和江苏的二姨,我嫂子嫁给了江西的二姨。当初问你出身的时候,没有第十个老成都。”按照这种说法,成都没有十代以上的原住民(史料也说成都在清朝初年13年无人居住)。那么这种包容健康的心态从何而来呢?显然是来自移民社会的长期磨炼、实践和熏陶。四川的饮食文化、茶馆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都渗透着“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影响。(《湖广填四川》肖平/成都时代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