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结义,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三国演义》位列四大名著之一,老少皆知,书中的故事更是人尽皆知,《三国演义》第一篇就讲了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桃园三结义。
话说天下大乱之际,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张贴到刘备的家乡幽州涿县,当时刘备已经28岁了,看到了榜文,并认识了同在一处看榜文的张飞,两人相谈甚欢,于是刘备与张飞一起到村中酒家饮酒,两人正喝酒,忽然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也来到店中。
刘备见此人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并邀请此人一同入座,刘备问此人姓名,大汉回答叫关羽,因在家乡杀了仗势欺人的豪强而亡命江湖,随后三人一起交谈,谈得高兴处,三人就准备结拜为兄弟。
于是次日 ,刘备、关羽、张飞在刘备家后面的桃园中结拜为异姓兄弟,刘备为兄长,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从此三人亡命天涯。
当然了,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符合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期望,结拜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让人热血沸腾。
然而,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真的是结拜兄弟吗?
翻遍陈寿所著的史书《三国志》,找不到三人关于结拜兄弟的描述,但从书上的一些记载来看,仍然能够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刘备在乡里聚集兵力,关羽和张飞为他上阵抵御外敌,刘备当平原相时,关羽和张飞任别部司马,分别统领一部分士兵。刘备与他二人经常同在一张床上睡觉,感情好得像兄弟一样,而在大廷广众之下,关羽、张飞二人整天站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从来不避让艰险。
在史书《三国志》中,作者陈寿用的是?恩若兄弟?四个字,感情好得像兄弟一样,但并不是真的兄弟,也没有说结拜为兄弟。
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只是织席贩履的没落可疑皇族之后,因为刘备的皇族身份,也不大查得清楚到底是不是皇族,据刘备自已说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可是刘胜的有120多个儿子,刘备出于哪一支呢?搞不清楚。
到刘备这一代时,家道中落,但刘备从小有雄心壮志,黄巾起义暴发时,刘备与关羽、张飞一起起兵平定黄巾军,刘备赖以起兵的依据就是中山商人的钱财支持,对于如何留住关羽和张飞,刘备除了软实力,没有任何硬实力。
三国时期,虽然并不流行结拜兄弟,但对刘备来说,除了拉拢感情外,还真没有其它办法能留住关羽和张飞这样的人才,要钱,刘备没钱,要地位,刘备没地位,讲出身,刘备这个出身还真没有唬住人的地方,要知道当时的皇族遍地都是,两汉已有四百余年江山,刘邦的后世子孙少说也有几百万人了吧,作为皇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从关羽传来看,刘备与关羽和张飞关系非常好,三个卧则同床,行则同在,恩若兄弟,但没有明说是不是结拜兄弟。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刘备对待关羽和张飞的态度,在人前和人后是不一样的。
在众人面前,关羽和张飞立在刘备身后,他们是君臣关系,或者是主仆关系,在众人之后,只有他们三人时,刘备与关羽、张飞是兄弟关系。这就是刘备留住关羽、张飞的手段,以情感留人。
《三国志 关羽传》中还记载了: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我知道曹公对待我不薄,然则我受刘将军大恩,发誓要***同生死的,我终究不会留在这里,但一定要立功报答曹公后再走。
关羽说出了四个字:誓以***死。
什么样的关系是誓以***死呢?只有结拜兄弟才是发誓要***同生死的。陈寿虽然没有明说三人结拜为兄弟,但真实的历史上,三人肯定是结拜过兄弟,这是刘备的感情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留住关羽和张飞,才能让关羽即使投降了曹操,也会千里迢迢的回到刘备身边,除了三人的感情外,对于异姓男人来说,也只有异姓兄弟才能如此。
但刘备是主公,虽然礼贤下士,但终究是主人,这种结拜是不方便让外人知悉的,结拜兄弟是江湖义气,这种江湖上的义气结拜终究不为当时的士大夫们看的起,两汉以孝治国,以儒治国,主流思想是看不起这种结拜的,所以也就能理解刘备在人前和人后对待关羽和张飞的不同态度了。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多数故事来自正史或野史,有一定的出处,就拿这个桃园三结义来说,正史上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三人是结拜兄弟,但从分析上来看,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关羽、张飞肯定是结拜兄弟,这是刘备笼络人才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