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环境的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主要以班级或小组活动的形式组织。相对而言,幼儿缺乏自由的活动时间,即使在自由、分散的情况下,也由于缺乏一定的材料和场所以及有效的引导,出现了“放羊”现象,不仅增加了教师的精神负担,也不利于幼儿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开设活动区势在必行。
所谓活动区,就是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室外场地,提供并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为儿童创造的分区活动场所。幼儿园可以设置活动区:社会活动区(娃娃屋、医院、市场、马路等。);自然科学活动区(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数学活动区;艺术活动区(音乐、美术);语言活动区(阅读、故事表演等。);构建操作区域(拼写、插入、重叠、小生产等)。);可以有玩沙区、玩水区、种植区、喂食区等。这种划分是不固定的,每个幼儿园可以根据具体操作进行部分划分和灵活搭配。如果场地较大,可以设置较大的活动区;如果场地紧张,可以设置小一点的活动角,比如图书角、数学角、自然角、娃娃屋等等。大部分活动区都是按班级独立设置的。有条件的幼儿园要为* * * *设置图书馆、科学宫等大型活动区,以便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更丰富的素材,为各个年龄段的幼儿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无论什么类型的活动区,材料都要丰富、有层次(适合不同层次的孩子),并及时补充和更换。
为什么要设立活动区?显然,没有一定的场所和材料,孩子就没有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必须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体验来获得经验,发展认知能力,所以可以说活动区是一个必要的“硬件”。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功能:
1.它可以作为正式学习的延伸,丰富教育活动。在课后或集中的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可以通过活动区相应材料的操作,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复习、巩固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内容丰富,有些可以通过上课等正式学习来实现,有些可以通过游戏、自由活动等非正式学习来实现,如培养沟通能力、独立性等。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活动区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活动区,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和水平选择自己的活动。他们轻松独立,不受心理压力和限制,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让思维和想象力自由驰骋,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和愉悦,增进交流,发展社交和健康人格。
3.对老师来说,因材施教是有益的。教师不仅可以在幼儿自选的活动中给予具体的个别指导(如引导正在搭积木的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可以利用活动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小组或个别教育(如在音乐区分组教学,练习一定的节奏)。据专家介绍,广州东方红幼儿园是创建活动区的典型。他们的活动区不仅是教学活动、儿童自选活动的场所,也是教师个别教育的场所。一区多用,发挥了综合教育功能。
4.有利于提高儿童自由活动的效率,规范儿童行为。活动区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有效避免以往孩子自由活动时的无所事事、无聊浪费时间,甚至追逐打闹或破坏行为等各种不良现象。
第二,增加绿化程度
绿化美化应是幼儿园室外环境的突出特色。《条例》明确指出:“应当根据幼儿园的特点对园舍进行绿化美化”,国家教委、建设部在《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中规定:“绿化用地应当不低于每生2平方米,有条件的幼儿园应当结合活动场地铺设草坪,最大限度地增加绿化面积。”但遗憾的是,很多幼儿园因为重视不够或者条件有限,并没有太大的改善。李胜兰教授曾批评说,我们的幼儿园连一片“绿洲”都没有,尤其是草少,水泥地占了太多空间。为什么会这样?很多公园负责人认为,水泥地面干净,雨雪天气不会泥泞。这显然是水泥的一个优点,但我们真的从孩子发展的角度考虑过吗:比起水泥和草,孩子更喜欢什么?哪个场地更安全,对孩子更愉快,更环保,更符合规定的要求?笔者走访过绿化效果较好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的室外场地大多只用水泥铺了几条狭窄的必要过道,其余场地郁郁葱葱,赏心悦目。看着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我向园领导询问了教育环境,他们给了我一个相当简洁肯定的回答:孩子的环境要自然。希望这种认识能成为所有幼儿教师的知识,也希望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幼儿园室外环境不再是孩子们眼中的“空中楼阁”!
第三,充分开发空间潜力
幼儿园占地面积大小不同,空间发展情况也不同。尤其是一些面积较小的幼儿园,有限的空间往往得不到充分利用,导致幼儿的活动空间与活动需求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幼儿的发展。所以幼儿园一定要充分开发空间潜力。首先要摸遍每个角落:墙壁、地板、屋顶、平台、墙栏杆、墙根、墙角、阳台、楼板洞、门厅、房屋缝隙、空气...所有这些可能的地方都应该派上用场。比如,可以在栅栏、栏杆上种上攀缘植物,在两棵大树之间挂摆件,还可以系上绳子让孩子“荡秋千”、“过索桥”。此外,有些环境要从固定变为“动态”,从单一功能变为多功能。如果有的墙面贴瓷砖,孩子可以自由写字画画;把寝室的单人床改成双人床,腾出活动空间,或者干脆把床拆下来换成“木平台”,睡觉的时候铺好被褥,不睡觉的时候收好,做成活动场地,等等。
第四,环保创作的整体性
环境的创设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所以要保持其完整性。首先,内容要全面系统。儿童发展和教育目标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应该有相应的环境,比如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等等。既要注意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内容的横向联系,又要在纵向上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推进。其次,要体现主次关系和层次关系。教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育主题和侧重点,要相应地反映在周围的环境中。比如春季大班开展“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小公民”主题活动时,可以重点在室内张贴环保图片,而春景的布置就不那么重要了。等级意味着拥有适合不同层次儿童发展的环境。比如在小班的“玩做”活动区(或角落),要考虑投入的工具和材料能满足动作发展水平差、一般、好三类儿童的不同需求。再比如,如果所有瓷砖都贴在墙上公用,那只适合大一点的孩子用毛笔写字画画。如果还有黑板墙和软(毛毡,塑料泡沫等。)墙,它们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孩子的要求。再者,要高度重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统一。要创造一个安全、温暖、轻松、愉悦的精神环境,否则物质环境再完善,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主要靠教师对工作和孩子的热情,还有科学教育和艺术,其中有很多具体的要求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