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有冲突。你在乎吗?

前两天朋友带孩子来我家玩。起初,这三个孩子相当拘谨和谦虚,但很快他们就开始分成团伙。

朋友的儿子大一点,喜欢当指挥,但是两个小的觉得这是自己的家,不想听别人指挥。不一会儿,三个小家伙几乎为该听谁的吵了起来。

我朋友试图调解,但根本没用。她不好意思的问:“你两个孩子在家打架吗?”

“当然!”怎么会有不打架的孩子?年龄差距越小,孩子之间的纠纷和冲突就越多。争夺玩具、注意力和“社会控制”...

针对孩子之间的纠纷,大人是否需要干预大致有两种观点:

01,放过VS吧

“管理”学校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之间如果有矛盾,怎么能放下呢?他们年轻,是非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如果孩子习惯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再去管就来不及了。

看了一个新闻,陕西一小学生父亲吵着要跳楼。原来他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争执,打伤了别人,导致多项医药费赔偿。父亲一时无法释怀,跑到学校大吵大闹。

果不其然,如果你不好好教育孩子,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严厉教育”他。父亲也受过教育。

“别管它”派

另一部分家长认为,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与他人的冲突。如果孩子一有矛盾,父母潜意识里就想介入解决矛盾,那么孩子该如何学会自己处理纠纷?

胡克曾提到,儿童纠纷应尽可能由儿童自己解决。

有一次,胡克在开车,安吉小雨坐在后座。过了一会儿,安琪无聊了,抢了小鱼儿的玩具,小鱼儿哭了。但是胡克没有干预,平静地开车。

小鱼发现哭也没用,只好不哭了,和哥哥陷入了一场愤怒的冷战。自觉理亏的哥哥,呆不住了,主动开始唱歌调节气氛。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又和好了。在此期间,胡克只是时不时地瞥一眼后视镜,并没有急于干预。

其实孩子需要从冲突中学习,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纠纷,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那么,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父母真的要放手吗?

02.孩子吵闹打架的意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有争吵和打架。事实上,孩子之间的争执有其独特的意义:

0-3岁的儿童

一组数据显示,80%的2-3岁儿童都有一定的“自我主张”意识,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我的”、“我不要”、“我觉得”。

这时候他们的物权和人权还不够清晰,还一知半解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会让对方觉得被冒犯。

而且两三岁的孩子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心理特点,叫做“以攻代爱”。有些孩子高兴的时候喜欢拍拍别人,但是缺乏控制可能会让其他孩子生气,而自己却不知道,容易引起矛盾。

3-6岁的儿童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随着他们“自我主张”意识的进一步萌发,他们会有更多的想法,遇到更多的问题,产生更多的冲突。

这时,他们需要在反复的冲突中了解和练习人际交往的规则和技巧。

7岁以上的儿童

心理学家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意志力”发展阶段。

意志力的发展有七个阶段:本能-冲动-欲望-动机-欲望-决心-决定。

对于7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本能、冲动、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行动都是不经过思考的。我喜欢,就抢;如果我不喜欢,就打电话。

而7岁以上的孩子,虽然力量控制不是很好,也会有“想怎样就怎样”的时候,但是已经可以一定程度的克制自己了。

此时的争执和打斗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他们会努力说服对方,而不是直接使用暴力。

心理学家雪梨说:如果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如果不存在病理性欺凌,或者冲突中使用了枪支、刀具等危险品,原则上不应该干预和判断,除非孩子主动要求父母干预。

所以,一刀切的对待家长是不合理的。要充分考虑孩子成长的阶段和事物的特殊性。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首因效应”。即第一次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人的影响更大。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没有很好的引导,那么他们在冲突中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从而失去信心;总是处于强势地位的那一方可能会错误地认为所有的纠纷都应该用暴力手段来解决。

那么,父母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干预,应该如何干预呢?

03、循序渐进“四步走”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Lawrence Cohen)博士曾建议,父母在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时,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睁开眼睛,后退一步。

很多同意不介入孩子纠纷的家长,其实并不是真的放任,而是站在一旁静静观察:观察判断这是不是真正的冲突,是否在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孩子之间的打架并没有那么严重。《父与子》里有一个场景,两个孩子打架,但是打得上气不接下气,都回家找大人。

结果两个大人打起来了,两个孩子被打烦了,但又和好如初了。这不是真正的冲突。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冲突大多不是实质性的冲突,家长只需要看着就可以了。但如果冲突升级,父母会进入下一步:

“提醒”干预

当孩子的矛盾升级时,家长需要进入“提醒”干预,比如,站在孩子看得见的地方。

这样,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可以很快找到可以做裁判的人,寻求帮助。

“提醒”干预适用于幼儿之间的言语冲突,也适用于3-6岁幼儿之间的冲突。这时候大人要尽量不要妄下结论,多问问题,引导孩子自己想解决办法。

当提醒干预失败时,家长需要“强有力”的干预。

“强有力的”干预

冲突的过程大致如下:矛盾,争执,未解决,矛盾升级,冲突。

当孩子之间的冲突从语言冲突上升到肢体冲突时,家长需要强行干预,避免孩子受到伤害。需要注意的是,“强势”不是以大欺小,而是适时站出来制止。

“我认为你应该冷静下来”和“住手!你不能这么做。”这样的话可以让强势的一方收敛,保护弱势的一方。但不仅仅是护短,而是努力为孩子出头。

对于7岁及以上的孩子,有一定的攻击能力。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之间的冲突失控,应该立即制止,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玩“冲突游戏”

对于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来说,很多矛盾都是因为争夺父母的注意力而产生的。有些父母在解决兄妹纠纷时,总是倾向于惩罚老大或者让老大给老二让路。这种干预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这时候,家长不妨和孩子玩“冲突游戏”来化解。

《游戏力量》里有一个小故事提到,一个妈妈抱怨她的两个孩子每天都有很多矛盾,让她很烦。在接受了别人的建议后,她决定尝试用游戏来代替大喊大叫。

于是,当两个孩子因为一个玩具又开始打架的时候,她把他们捡起来扔在沙发上。然后,她假装拿起一把剑,把自己砍成两半,一半给姐姐,一半给哥哥。

夸张的模仿他们的样子:“这不公平,你得到了你妈的心和胃!””“我先拿了妈妈的!”两个孩子被她逗乐了,然后就玩起了“拉妈妈”的游戏。一场纠纷实际上是通过“冲突游戏”解决的。